当社会不再旁观

当社会不再旁观

ID:37242772

大小:19.39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0

当社会不再旁观_第1页
当社会不再旁观_第2页
当社会不再旁观_第3页
当社会不再旁观_第4页
当社会不再旁观_第5页
资源描述:

《当社会不再旁观》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当社会不再旁观,教育怎么办----李希贵  坚守的困惑,抉择的艰难,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需要面对如此多的波诡云谲和气象万千。  当教育的大门再也关不起来的时候,七嘴八舌论变革,众说纷纭说创新。  社会不再旁观。社会对教育变革的诉求,急不可待;社会与教育的交锋,短兵相接。  教育的大门,再也关不起来了。  房檐滴水,年年照旧。曾几何时,我们早就习惯了象牙塔里的日子,以不变应万变,显得我们成熟而稳健;不跟风不逐流,被认为是从容淡定。从农业经济、工业革命到数字时代,100年的变迁让社会天翻地覆,但今天的学校却与100年前

2、出奇地相似。  “唯一办事聪明的是裁缝。他每次总要把我的尺寸重新量一番,而其他的人,老拖着旧尺码不放。”萧伯纳昨日的嘲讽常常让今天的我们尴尬,如果我们试图变为那位聪明的裁缝,就必须打开教育的围墙,去丈量社会的诉求、未来的呼唤和世界的心跳。  风驰电掣的时代穿越,扑面而来的世纪追问,当教育再也关不住自家大门的时候,还是索性跳入社会的瀚海。  “因循二字,从来误尽英雄。”早在100多年前,俄国著名数学家马尔科夫就曾谆谆告诫我们:“任何一个进步的体系,也都是开放的,不然,就会丧失其发展的可能性,因而也就会丧失其进步性的特点。

3、”  深呼吸,抬头望远,张开我们的臂膀,拥抱那个我们本该拥抱的社会,与之共舞,与之共赢。  2015将是变革之年,需要我们在变与不变中做出坚守与突破的选择。  拨开“学区制”的霾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让“试行学区制”第一次出现在党的纲领性文件中。  应该说,这为我们今后很长一个时期政府公共教育的发展模式,提供了一个具有方向感和操作性的指南。  然而,在还没有弄清“学区制”的情况下,许多地区的官员们便开始生吞活剥,他们甚至连三中全会《决定》中的“试行”都给忘记了,立马在自己的管辖范围内疾风骤雨般地推行“学区制”。

4、有的组建教育集团,一夜之间,十几所学校翻牌,让名校成为托拉斯;有的增加管理层次,在学校和教育主管部门之间,又多了一层“婆婆”;有的则重新划分教育主管部门中层处室和直属单位的职能,让他们分区连片管理学校,如此等等。  严格地说,“学区制”是一个特定的概念。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治理结构,它只有成为一个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组织,才能承担起政府与公民所赋予和期待的责任。责权利相统一,向来是构建任何一个组织或管理层次的首要原则。因而,真正的“学区制”必须“制”字当前,认真厘清每一个学区所拥有的责任,以及履行如此责任所必需的权力。  

5、从这个意义上说,目前以县、区行政区划形成的公共教育基本管理单位,基本具备了这样的“学区制”要素,作为独立的法人实体,他们的责权利在制度设计上是相对完整的。现在的问题是,由于依附于行政区划而形成的学区管理单位过大,学校发展难以均衡,就近入学更是无法实施。面对这样的矛盾,在短期内又不可能完全脱离行政区划设定学区的情况下,我们应当如何面对?  我们的建议是,从“学区管理”起步,逐渐逼近“学区制”。根据目前各地教育管理体制的现状,“学区管理”模式应该把握好两个要素,即模块化管理和扁平化结构。  所谓模块化管理,是将行政区划中的

6、义务教育学校和所属的就学范围,按照一定的原则,划分为若干个组团。条件成熟时,也可将高中学校划入其中(但目前尚不具备条件,这必须与整个社会转型的进度同步操作,切不可操之过急)。这样形成的学区,我们不妨称之为学区管理模块,由于权利赋给、财税体制、资源流动等制度要素在法律法规框架下无法在这样的“学区”内实现,因而,就万不可将之“学区制”,更不能赋予相应的行政权力。没有法人地位的组织自然没有责任压力,而没有明确责任压力的组织,一旦行政赋予了一定的权力,就很容易迷失权力的价值取向,不仅权力的边界越来越模糊,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极可

7、能形成以自我利益为中心的权力,这样的权力对被管理者来说无疑是更多的灾难。  因而,为了便于实现公共教育的发展目标,解决当前义务教育普遍存在的难题,我们完全可以实施“学区管理”,将这样的一个个模块化社区作为规划事业、调配资源、方便就学的管理单位。所有学区的管理主体,仍然是上一级具有法人地位的区域教育行政部门,而不是增加一个新的管理层级。  说到这里,扁平化结构就不言自明了。任何一项改革,都应该以调动育人主体——学校的积极性、激发学校的活力为目标,任何仅仅希望便于管理者掌控的改革都不会得到基层学校、老师、校长的拥护,也就不

8、会具有生命力。因而,目前有些地区所进行的集团化管理、学区制改革,在学校和教育行政部门之间加一些“婆婆”,是逆时代发展之潮流的,也是早在上个世纪就被国务院明令禁止的。      落实学生中心,到了撬动“结构”的时候  学校里到底在以谁为中心?这是一个十分清楚又特别模糊的话题。  说它十分清楚,是因为墙上贴的、文章中写的、校长口中讲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