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评第十三周

时评第十三周

ID:37248519

大小:4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0

时评第十三周_第1页
时评第十三周_第2页
时评第十三周_第3页
时评第十三周_第4页
资源描述:

《时评第十三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时评:第十二周被虐男童是中国式家庭教育之殇  昨日,有媒体报道了南京江北一小学二年级的男生童童(化名),因没完成养母布置的课外作业,而遭到养母殴打、导致全身多处皮肤受伤的事件。目前,童童的养母李某某,因涉嫌故意伤害,已被高新警方刑拘,童童被亲生父母带回老家抚养(据4月6日《现代快报》)。  童童遭遇养母殴打“虐待”的消息一经媒体曝出,便立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是报道说配发的图片中,瘦弱男童的后背和两条腿上,密集的道道血印清晰可辨,用“惨不忍睹”来描述一点也不夸张,特别是与“养母”这个极具道德敏感的称谓联系在一起,人们很容易想象出背后施暴的养母是一

2、副怎样恶毒面孔。难怪一时间,不仅谴责声四起,更有舆论从保护儿童的法律角度进行了严肃的论证与思考。然从今天的后续报道中,我们所看到却是另一种感受,童童不仅对养父母非常依赖,有很深的感情,养父母对童童也非人们先前所想象的那般“凶煞恶毒”,他们不但非常疼爱童童,对童童的感情投入甚至超过了他们的亲生女儿,平时也很少打骂童童,只是这次童童过于顽皮,除了学习出现问题之外,还存在撒谎和同学打架等不良习气,让本是童童姨母的养母一时气愤,才“老账新帐一起算”。  实际上,给童童身上留下道道血印的也并不是什么恶毒“刑具”,只是痒痒挠的杆把和童童跳绳的绳子,据童童自己说

3、,当时他穿了衣服,妈妈用挠痒耙打了他五六下,后来又用跳绳抽打了几下,踩了他的脚。当时他哭了后,妈妈就再也没打他了。童童说,妈妈打过他第二天,还开车带他去了很远的地方,吃了很多好吃的东西,后来妈妈接了一个电话,就带着他回来了,后来就去了派出所。因为养母殴打童童经法医鉴定构成轻伤,当地警方以涉嫌故意伤害对其刑拘,而童童的亲生父母不但没有对其怨恨责怪,反而希望让孩子尽早回到养父母家,继续上学,童童更是嚷着想妈妈,要回到养母身边。  这就可以看出,养父母对待童童非但不是人们心目中想象的那种继母“非毒既恶”,如果用中国父母或是中国式家庭教育的标尺来衡量,童童

4、的养父母不仅完全“合格”,甚至可以打“满分”。实际上,受到传统道德伦理根深蒂固的影响,中国式家庭教育从来就没有摆脱过“虐童”,尽管谁都不承认会虐待自己的孩子,但事实上我们每个人的童年包括现在的孩子几乎都或多或少的受到过父母被冠以教育式的“虐待”,而“棍棒教育”不但是中国式教育最典型的一项,具有丰富的文化底蕴,直到如今仍被某些家长视为教育孩子最有效方法,童童受到的伤害,之所以立即引发社会广泛关注,除了身上“血痕”本身很吓人之外,最主要的原因是造成这种伤害来自于“养父母”,而“养父母”“继父母”在中国传统道德观念中历来就被民间贴上“狠毒”的标签,这也是

5、我们传统文化的糟粕之一。事实上很多信奉“棍棒教育”的亲生父母对自己孩子下手之狠往往是以不打伤残为底线,而周围四邻包括社会对于这种“棍棒教育”往往也是见怪不怪,甚至习以为常。  就事论事而言,童童的养父母并既没有故意伤害童童之心,更无有意虐待童童之意,尽管是收养关系,但作为姨母与外甥除了很近的血缘关系以外,从童童的描述来看,作为姨母的养母对童童也是疼爱有加且用心良苦,而事实上越是疼爱越是希望值越大,对孩子越是有“棍棒教育”的冲动,这更是中国式教育的一种普遍现象,特别是对于相对顽皮男孩子的棍棒拳脚教育,常常被父母作为“闲着也是闲着”理由。而有些父母尽管

6、很少使用“棍棒教育”,但对于孩子的溺爱,或是以各种理由对孩子多方限制,这些实际上又何尝不是另一种“虐待”。  对于父母使用中国式教育尤其是“棍棒教育”,仅靠完善保护儿童方面的法律法规,很难改变中国儿童所遭遇的普遍被父母“虐待”现象,“棍棒教育”和过分溺爱都是对儿童的一种“虐待”,因此,我们没有理由再去谴责南京的这对养父母夫妇,警方依法刑拘童童养母非但不会对童童起到保护作用,反而对童童内心造成伤害。同样,社会过分关注这个家庭,媒体的过多介入,也更不利于童童的健康成长,根深蒂固的中国式家庭教育观念不能被现代文明的“新教育理念”所替代,这样的“棍棒教育”

7、既无法避免,保护儿童的法律法规在这些父母面前也只能是“没有牙齿的老虎”。文明祭扫,让清明节更加“清明”杂花生树,草长莺飞,又是清明节。在“慎终追远”第4页共4页的传统文化观念里,清明节是一个庄严肃穆的节日。祭奠亲人,缅怀先烈,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对亲人和先烈的追思。在庄严肃穆的仪轨形式中接续过往、绾合当下、放眼未来,以中华文化特有的厚重表达对我们身处其中的家庭、社会乃至国家的庄严慰藉。这种表达不仅仅是个人、家庭层面的,更因中华文明的特殊凝聚力和向心力而升华为一种命运共同体的公共表达。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对逝者的哀思,对远祖的纪念,通过特有的仪

8、轨形式进行表达,由此带动民风道德之渐染醇厚,其中蕴涵着中华文明血脉绵延不绝的基因密码。“家国一体”是传统中国社会运转前行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