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运加数学教育安全吗——由“应用题”被除名想到的

方运加数学教育安全吗——由“应用题”被除名想到的

ID:37258564

大小:27.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0

方运加数学教育安全吗——由“应用题”被除名想到的_第1页
方运加数学教育安全吗——由“应用题”被除名想到的_第2页
方运加数学教育安全吗——由“应用题”被除名想到的_第3页
方运加数学教育安全吗——由“应用题”被除名想到的_第4页
资源描述:

《方运加数学教育安全吗——由“应用题”被除名想到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数学教育安全吗———由“应用题”被除名想到的方运加“应用题”何以在10年前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被除名了呢?“应用题”被除名这件事带来了什么启示呢?“应用题”被除名已成为事实,那还有什么可以不被除名呢?这些问题导致我们忧虑———数学教育安全吗?得邱学华先生赐稿《为“应用题”正名》时,我正埋首于明朝学者王文素著、今人刘五然教授等校注的《算学宝鉴校注》。王文素用一生的精力,于明嘉靖三年(1524)完成了《算学宝鉴》这一巨著。依其《集算诗》中“身似漂蓬近六旬”推算,王文素这个几无世人所知的数学家出生于1465年,卒年则不详。《算学宝鉴》这一古算

2、奇珍巨作仅存手抄孤本,在被尘封400多年后,于1993年影印出版。400多年啊,被谁尘封了?英国著名科学史学家李约瑟博士谈到数学在明朝的处境时,曾一针见血的指出说,在明代理学的统治下,“数学又一次被幽禁在地方衙门的后院”。展阅邱学华稿,顿涌浮想:这“应用题”岂不正在重演与《算学宝鉴》相同的命运,被“幽禁”了。甚至连“幽禁”都不是,是被干脆“明禁”了!“应用题”这个词在中小学数学教材及课程中被禁了。“数学课标”中没有这个词不说,若哪本送审教材提及了这三个字,是笃定通不过审查的。何谓“应用题”?“应用题”何以蒙冤致此?欲了解详情,有三篇文章可供

3、参考阅读。一是由本刊编辑撰写的编者语《闲扯“应用题”》(刊载于《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09年第4期);二是《中小学数学》(小学版)2011年第4期附张春梅的《浅谈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建构数学模型》一文之后的编者语;三是邱学华先生这篇《为“应用题”正名》。这三篇文章除详述了“应用题”的前世今生外,还将“解决问题”(也可说“问题解决”)、“数学建模”、“算法多样化”、“问题情境”之出处,以及与“应用题”究竟具有怎样的关系,均作了阐述或介绍。为了便利广大数学教师进一步了解这件“除名”案的来龙去脉,还有三本书也可作为求解相关问题的背景材料或参考书

4、。其一是《义务教育阶段国家数学课程标准》(征求意见稿)2000年3月第一版,简称“数学课标稿”;其二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简称“数学课标”;其三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解读》,简称“解读”。参阅这三本书时最好带着具体的疑问来读,惟如此才能读出端倪。这里特别提醒:千万不要在用餐时读那本易让人喷饭的“解读”。据说,“解读”在全国有广泛的传播,很容易寻到。但似乎少有人认真阅读它,否则依我们中小学数学教师的文化水平应该不会没有人投诉该书的。为说明此非妄言,特实录一段“解读”文字,以为佐证。该“解读”之34页有一

5、段抄自当时报纸上的文字:“都江堰市将原市委书记擅自动用公款修建的11套价值400万元的别墅拍卖”。“解读”之所以抄录这段新闻,目的是要说明“大数(1万以上的数)是在报刊中出现最多的一个数学内容”。“解读”的作者对这则新闻作了如下分析:我们不妨作出这样的分析:如果按人均25平方米、每平方米1000-1200元来考虑,不到10万元就能解决一个三口之家的居住问题,那么400万元能解决40多个家庭的住房问题。”“1个”与“40个”,多么悬珠的差距,多么令人憎恶的贪官!由一个大数所引发的思考和联想,可以引起人们情感上的共鸣和心灵上的震撼。”看了这一段

6、,脑海中不禁联想起一个著名的片名“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想笑,但笑不出来。显然,若这段文字的撰写者学习过“应用题”并且具有“分析基本应用题”的能力,是不大可能做如此夸张的分析和评论的。他没有搞明白这31个字的新闻中所表述的数量含义。假如这11套别墅仅供原市委书记居住,那“1”个与“40个”相比较还算靠谱。但从这个短新闻中解析不出这样的数量关系。另外,短新闻说的是“擅自动用公款”,并未给这个原市委书记定性为贪官。“解读”专家未能准确解读这条短新闻不说,还由着性子乱发挥。想到他(他们)还编写了“数学课标”甚至教材,怎不令人耽心数学教育的安全问题

7、。占了“解读”位置的专家们,并不似邱学华先生这样具有数十年的研究、实验、改革经历,是教育界公认的数学教育专家。越来越多的事实表明,人所共知的“十年动乱”或多或少给这些年纪还不算大的“解读”专家留下了知识或能力的空白,而他们本人尚未认识到这一点。这本“解读”有个好处,在该书的“后记”中将每章每节由谁撰写的,记录得十分清楚。读者们可藉此了解参与“数学课标”撰写或解读的专家们的知识水平或学术能力,以便有针对性的帮助他们提高认识。了解一个专家的学问一定不能迷信他的头衔。真正可靠的途径是检索并阅读他(她)所撰写的文章。在信息化社会中做这件事很容易。何

8、况这些享有数学课改“话语权”的专家,他们拥有国家级课题、项目、权威期刊等种种便利,可尽情说他们之想说、论他们之想论。如此下来人们也就很容易读到这些专家撰写的东西,并据此来作客观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