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液相平衡是萃取传质过程进行的极限

液-液相平衡是萃取传质过程进行的极限

ID:37267144

大小:252.5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20

液-液相平衡是萃取传质过程进行的极限_第1页
液-液相平衡是萃取传质过程进行的极限_第2页
液-液相平衡是萃取传质过程进行的极限_第3页
液-液相平衡是萃取传质过程进行的极限_第4页
液-液相平衡是萃取传质过程进行的极限_第5页
资源描述:

《液-液相平衡是萃取传质过程进行的极限》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4章萃取液-液相平衡是萃取传质过程进行的极限,与气液传质相同,在讨论萃取之前,首先要了解液-液的相平衡问题。由于萃取的两相通常为三元混合物,故其组成和相平衡的图解表示法与前述气液传质不同,在此首先介绍三元混合物组成在三角形坐标图上的表示方法,然后介绍液-液平衡相图及萃取过程的基本原理。4.1液液相平衡4.1.1三角形坐标图及杠杆规则(1)三角形坐标图三角形坐标图通常有等边三角形坐标图、等腰直角三角形坐标图和非等腰直角三角形坐标图,如图11-1所示,其中以等腰直角三角形坐标图最为常用。图11-1

2、三角形相图一般而言,在萃取过程中很少遇到恒摩尔流的简化情况,故在三角形坐标图中混合物的组成常用质量分数表示。习惯上,在三角形坐标图中,AB边以A的质量分率作为标度,BS边以B的质量分率作为标度,SA边以S的质量分率作为标度。三角形坐标图的每个顶点分别代表一个纯组分,即顶点A表示纯溶质A,顶点B表示纯原溶剂(稀释剂)B,顶点S表示纯萃取剂S。三角形坐标图三条边上的任一点代表一个二元混合物系,第三组分的组成为零。例如AB边上的E点,表示由A、B组成的二元混合物系,由图可读得:A的组成为0.40,则B

3、的组成为(1.0–0.40)=0.60,S的组成为零。三角形坐标图内任一点代表一个三元混合物系。例如M点即表示由A、B、S三个组分组成的混合物系。其组成可按下法确定:过物系点M分别作对边的平行线ED、HG、KF,则由点E、G、K可直接读得A、B、S的组成分别为:=0.4、=0.3、=0.3;也可由点D、H、F读得A、B、S的组成。在诸三角形坐标图中,等腰直角三角形坐标图可直接在普通直角坐标纸上进行标绘,且读数较为方便,故目前多采用等腰直角三角形坐标图。在实际应用时,一般首先由两直角边的标度读得A

4、、S的组成及,再根据归一化条件求得。(2)杠杆规则9图11-2杠杆规则的应用如图11-2所示,将质量为kg、组成为、、的混合物系R与质量为kg、组成为、、,的混合物系E相混合,得到一个质量为mkg、组成为、、的新混合物系M,其在三角形坐标图中分别以点R、E和M表示。M点称为R点与E点的和点,R点与E点称为差点。点M与差点E、R之间的关系可用杠杆规则描述,即(I)几何关系:和点M与差点E、R共线。即:和点在两差点的连线上;一个差点在另一差点与和点连线的延长线上。(ii)数量关系:和点与差点的量、、

5、与线段长、之间的关系符合杠杆原理,即,以R为支点可得、之间的关系(11-1)以M为支点可得、之间的关系(11-2)以E为支点可得、之间的关系(11-3)根据杠杆规则,若已知两个差点,则可确定和点;若已知和点和一个差点,则可确定另一个差点。4.1.2三角形相图根据萃取操作中各组分的互溶性,可将三元物系分为以下三种情况,即①溶质A可完全溶于B及S,但B与S不互溶;②溶质A可完全溶于B及S,但B与S部分互溶;③溶质A可完全溶于B,但A与S及B与S部分互溶。习惯上,将①、②两种情况的物系称为第Ⅰ类物系,

6、而将③情况的物系称为第Ⅱ类物系。工业上常见的第Ⅰ类物系有丙酮(A)–水(B)–甲基异丁基酮(S)、醋酸(A)–水(B)–苯(S)及丙酮(A)–氯仿(B)–水(S)等;第Ⅱ类物系有甲基环己烷(A)–正庚烷(B)–苯胺(S)、苯乙烯(A)–乙苯(B)–二甘醇(S)等。在萃取操作中,第Ⅰ类物系较为常见,以下主要讨论这类物系的相平衡关系。(1)溶解度曲线及联结线9图11-3溶解度曲线设溶质A可完全溶于B及S,但B与S为部分互溶,其平衡相图如图11-3所示。此图是在一定温度下绘制的,图中曲线R0R1R2R

7、iRnKEnEiE2E1E0称为溶解度曲线,该曲线将三角形相图分为两个区域:曲线以内的区域为两相区,以外的区域为均相区。位于两相区内的混合物分成两个互相平衡的液相,称为共轭相,联结两共轭液相相点的直线称为联结线,如图11-3中的RiEi线(i=0,1,2,……n)。显然萃取操作只能在两相区内进行。溶解度曲线可通过下述实验方法得到:在一定温度下,将组分B与组分S以适当比例相混合,使其总组成位于两相区,设为M,则达平衡后必然得到两个互不相溶的液层,其相点为R0、E0。在恒温下,向此二元混合液中加入适

8、量的溶质A并充分混合,使之达到新的平衡,静置分层后得到一对共轭相,其相点为R1、E1,然后继续加入溶质A,重复上述操作,即可以得到n+1对共轭相的相点Ri、Ei(i=0,1,2,……n),当加入A的量使混合液恰好由两相变为一相时,其组成点用K表示,K点称为混溶点或分层点。联结各共轭相的相点及K点的曲线即为实验温度下该三元物系的溶解度曲线。图11-4第II类物系的溶解度曲线和联结线若组分B与组分S完全不互溶,则点R0与E0分别与三角形顶点B及顶点S相重合。一定温度下第Ⅱ类物系的溶解度曲线和联结线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