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煤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

10#煤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

ID:37276142

大小:665.50 KB

页数:72页

时间:2019-05-20

10#煤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_第1页
10#煤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_第2页
10#煤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_第3页
10#煤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_第4页
10#煤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_第5页
资源描述:

《10#煤回风巷掘进作业规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一章概况第一节工作面概况一、工作面地面位置回风巷掘进工作面井上位置位于离石区北约15KM的西属巴镇上则焉村附近山梁上,地理坐标为东经111°37′37〞—111°05′41〞,北纬37°36′29〞—37°37′37〞,属吕梁山系,是典型的黄土高原地貌。回风巷掘进工作面井下位于炭窑里煤矿与高岭上交界处。二、工作面井下位置回风巷掘进工作面位于采区右侧,南面为未采区、运输巷,北面为现回风巷。第二节地质及水文地质1、回风巷工作面位于井田北部边缘,岩层总体为背斜构造,工作面在背斜轴部。向东掘进岩层倾角2—5°的上山。2、柱状图及煤层顶底板情况(后附柱状图)3、

2、回风巷工作面地表无常年性河流,仅在雨季有洪水从沟谷中流过。4、回风巷工作面上覆岩层为山西组砂岩水层及强隔水层,工作面基本无淋水。5、回风巷工作面下方岩层为太原组含水层,工作面掘进延伸接近其含水层,掘进过程中受其影响。第三节影响掘进其他情况1、瓦斯:72根据矿瓦斯等级鉴定结果及我矿以往开采的瓦斯记录,本矿为低瓦斯矿井,相对涌出量为2.4m3/t,绝对涌出量为0.4m3/min。在掘进过程中做好瓦斯检查及通风工作,预防采空区有积聚的瓦斯涌出。2、煤尘:根据测试报告,本工作面煤尘具有爆炸危险性,10#煤火焰长度110mm,最低岩粉用量70%,煤层为自燃煤层,自

3、燃倾向等级为Ⅱ。3、涌水量:最大涌水量70m3/h;最小涌水量5m3/h;第二章工程概况一、巷道布置1、回风巷工作面在10#煤层布置,跟顶留底。2、现因遇地质构造变化穿岩层下山掘进。二、巷道名称及用途1、巷道名称:10#煤回风巷。2、用途:回风巷掘进工作面由回风巷、联络巷构成。待回风巷系统构成后,用于矿井回风及与井底车场联络。三、巷道平面布置图(见附图)四、巷道工程量总长度800m。已掘580m(为11#工字钢架棚,正梯形断面),后220m为拱形断面。五、工程施工安排本巷道从2011年10月开工,每月计划完成50米,预计于2012年竣工。六、矿压监测17

4、2、掘进过程中,每班用力矩扳手对所注的锚杆进行检测,凡达不到规定扭矩的二次扭紧,失效的必须补打安装,并做好验收记录。2、每安设300根锚杆时,抽1组锚杆进行拉拔检验,每组锚杆不少于3根,并做好记录,设计或材料变更应另取一组检验。3、每班要观察顶板情况,支护情况,发现有明显矿压显现时,必须采取措施加强支护。七、服务年限:巷道与矿井服务年限相同。八、掘进方位:90°;掘进坡度:-15°开口底板标高:956m。九、编写依据本作业规程依据《晋邦德煤业有限公司机械化升级改造工程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煤矿安全规程》《操作规程》等有关文件、规定而进行编制的。第三章巷道断

5、面及支护形式第一节巷道断面巷道形状为直墙半圆拱,巷道掘进断面:13.64㎡。巷道净断面:12.68㎡。巷道净宽度:4m,墙高1.6m,拱高2.0m,净高3.6m。安全硐室:形状为直墙半圆拱,巷道掘进断面:4.1㎡。巷道净断面:3.57㎡。巷道净宽度:2.0m,墙高1.0m,拱高1.0m,净高2.0m。巷道断面特征及支护参数表巷道名称(断面编号)围岩类别支护形式断面积(㎡)掘进尺寸(mm)锚杆参数净掘进净宽净高锚杆类别锚杆(m)直径(㎜)排列方式间排距(㎜)1-1岩锚喷13.2214.3240003700树脂锚杆2.020矩形900附:巷道永久支护断面图7

6、2巷道每米材料消耗量表巷道名称(断面编号)锚杆(根)铁托板(个)金属网(m2)树脂药卷(节)砂子(m3)水泥(吨)石子(m3)1-112.212.210.924.41.641.41.64第二节支护设计一、确定巷道支护形式10#煤回风巷根据钻孔柱状资料分析,属稳定岩层,适合锚杆支护。锚杆(锚索)预紧力与扭矩对照表项目锚杆(索)规格预紧力(KN)拉拔机表值(MPa)扭矩(N.m)涨拉力(KN)锚杆M205015190锚索φ17.830230二、支护参数计算1.锚杆长度的确定通过加固作用使顶板形成承载结构所需的锚杆有效长度按下式确定:L=(1+)(1.1+)+

7、L3式中:f—岩石普氏系数,取7;B—巷道有效跨度,B=4.2m;L3—锚杆外露长度;取0.05;则L=(1+1/14)(1.1+4.2/10)+L3=1.68m据以上计算,选择2.0m锚杆符合要求。2.锚杆间、排距72锚杆的间、排距要保证其约束强度尽可能分布,为此考虑围岩的完整性(完整性系数)及锚杆的作用角(与f值有关),按下式计算锚杆间排距的平均值。=K锚.K护(+)式中:K锚—锚固方式系数,全长锚取1.2,K护—护岩方式系数,有托盘或钢带取1.0I—围岩完整系数,与节理间距及分层厚度有关,0.35≤I≤0.75,取0.6f—围岩普氏系数,取7则顶锚

8、杆:=×1.2×1.0×(3×0.6÷2×0.6×1)+(2×7×1÷2×7×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