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辽金赤峰窑

探访辽金赤峰窑

ID:37282226

大小:412.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0

探访辽金赤峰窑_第1页
探访辽金赤峰窑_第2页
探访辽金赤峰窑_第3页
探访辽金赤峰窑_第4页
探访辽金赤峰窑_第5页
资源描述:

《探访辽金赤峰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收藏界》 钱汉东 2006年第10期     赤峰窑又称缸瓦窑,位于内蒙赤峰市西南60公里的缸瓦村,辽金时期是我国北方的著名窑场。我们驱车前往,一条土路,颠颠簸簸,汽车过后,黄土飞扬。道旁田野里青绿色的玉米,长势喜人,看得出这里土地肥沃。缸瓦村南北为起伏的丘陵,看上去一片灰青色,中间是一条狭窄的长地。高坡路旁赫然立着“缸瓦窑遗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标志碑,下坡处为保护遗址建起一条长长的石坝,以防止雨季窑址遭洪水冲刷,旁边是干涸的河床。山脚下一座北方罕见的龙窑遗址,静静地横卧在河床的对面。www.yibaosc.com   当年参加发掘的赤峰市博物馆馆长刘冰告诉我:赤峰历史灿烂悠

2、久,文化源远流长,是中国北方文化之源,是“中华第一龙”和“中华第一风”的故乡(距今约6500年前)。我们曾前后三次对遗址进行发掘,遗址分布着大量马蹄形窑和一座龙窑,从采集的标本看,所烧器物有白瓷、白地黑花瓷和三彩器。窑址出土有带“官”字铭文的窑具,证明此处为辽代官窑。   窑场周围制瓷资源极为丰富,南有乌台图河,地下水充沛,村中有古井,为制瓷提供用水保障;南侧山中贮藏大量的制瓷原料,至今仍在开采;山上林木茂密,为烧瓷业提供充足的燃料;离窑场10余公里处的松山州为辽代商贾聚散地。这些客观条件使赤峰成为“草原瓷都”。   据说在此从事制瓷的工匠都是汉人,大多是从磁州窑、定窑等处俘获或迁

3、徙而来的。公元916年建立了辽朝,不断地对中原进行侵扰,把俘获的汉人作为奴隶,使之从事农业生产。《辽史·兵卫制》载:辽神册六年(921年)耶律德光“略定州,俘获甚众”。辽统治者向宋廷学习,设置官窑,同时开始制造一种低温釉陶,后人称其为“辽三彩”,它是直接受唐三彩工艺影响发展起来的。   在金代晚期地层里,曾发现了在瓷器盖上写着“泰和十年”铭纪年错误的怪事。泰和为金章宗年号,在位仅有8年,所谓泰和十年已是金卫绍王大安二年(1210年)。这说明汉族窑工不关注金统治者,甚至年号写错了,竟全然不知道。我猜测金晚期此地已进入了一个动荡的时期,年号写错可能是窑场出现了松散和失控的状态。    

4、契丹建国后,在赤峰的上京建造城郭,开创了游牧民族在草原建立都城的先河,此后辽上京作为契丹首都历时20余年。辽亡后,金国迁都燕京,此城渐被废弃。契丹营建国都的同时,积极向外扩张。公元938年,后晋石敬瑭被迫将燕云十六州割让契丹。辽圣宗文武韬略,对宋战争屡屡得胜,公元1104年与宋订立澶渊之盟,并与西夏结好,由此形成了辽、宋、西夏三足鼎立的割据局面。   契丹王朝日益强盛,版图不断扩大,幅员万里。汉人生活在南部,以农业为主;契丹人及其他北方民族生活在北部地区,以畜牧业为生。为适应不同地区的不同生产和生活方式,辽太宗制定了“以国制治契丹,以汉制待汉人”的“一国两制”的统治方法,并在辽中央

5、统治机构里,设置了北面官和南面官两套系统。   契丹有崇拜太阳的习俗。皇帝的官帐坐西朝东,设在皇帝左面的办事衙署遂称“北面官”,其官吏一律是契丹贵族,掌管契丹的一切军政大权。而设在皇帝右面的办事衙署称为“南面官”,这是为统治汉人而仿照唐朝官制设立的,其官吏主要是汉人,但也掺杂契丹贵族,凡是作南面官的契丹人也被称为汉宫,需穿汉服。与此同时,辽上京城也由南北两城构成,南城为皇城,北城为汉城,两城之间隔一墙。   契丹贵族墓出土的大量文物档次极高,几乎都有金银等重要礼器出土,不少可能是中原奉送的贡品。他们也效仿汉人厚葬,将生前的荣华富贵带入阴间继续享用。令人激动不已的是我在博物馆内看到陈

6、列的辽代大木床,这是我所见到的中国年代最早的古木床,造型生动、简洁,实用性强,可见契丹贵族生活已汉化。在墓中还出土了不少围棋,这是汉族士大夫阶层中盛行的娱乐活动。这说明契丹贵族阶层已深受汉族文人雅士的生活影响,“一国两制”也促进了两种文化的自然融合。   早在1940年,日本人小山富士夫对缸瓦窑遗址进行过调查,1943年黑田源次、李文信试掘,确定了窑址和规模。1944年5月还进行了为期15天的发掘工作,发现黄色矿石窑具,出土了匣钵、支具等。小山富士夫写了《赤峰的乾瓦窑》简报。他们称缸瓦村为“寒村”,他们住在离这里10余里的猴头沟乡,当时日本面临战败,整天提心吊胆、偷偷摸摸地挖掘,晚

7、上饮酒壮胆。挖掘后装了好几车运到日本去了,当地老人至今还记得。我回沪后请人到上海图书馆查找这份日文《赤峰的乾瓦窑》简报,但遍寻无果。现在缸瓦村农民并不算富裕,他们依旧住在普通平房里。   此后,我国考古学者李文信、李逸友、苏赫等前辈又多次对缸瓦窑进行调查并发表了研究论文,《中国陶瓷史》等有关书籍在介绍缸瓦窑时采用了上述学者的材料。1995年起内蒙古考古所、赤峰市博物馆等单位先后对缸瓦窑遗址进行过3次发掘,共有9处,面积达550平方米,清理出辽金代灰坑、作坊、窑址多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