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传播法规专题》PPT课件

《网络传播法规专题》PPT课件

ID:37286555

大小:229.26 KB

页数:32页

时间:2019-05-10

《网络传播法规专题》PPT课件_第1页
《网络传播法规专题》PPT课件_第2页
《网络传播法规专题》PPT课件_第3页
《网络传播法规专题》PPT课件_第4页
《网络传播法规专题》PPT课件_第5页
资源描述:

《《网络传播法规专题》PPT课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网络传播法规专题网络隐私权、黑客、人肉搜索隐私权本身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在美国,隐私权作为一项法律权利,在其法律体系的权利序列中处于较高的位阶,但是美国学术界对隐私的定义仍然没有比较统一的说法。在我国法律中并未直接规定隐私权。一、隐私权隐私是人生活的秘密,隐私权就是公民对其个人秘密的自由决定权。它划定了个人空间与公共空间的界限,保障了个人内心世界的安宁,维护了个人的人格独立、人格自由和人格力量。因此,只要是未经允许擅自公布任何个人信息,都构成隐私侵权,并且只要不是向不特定的社会公众公布,主体在将自己的信息向特定个人或群体披露后,对其他个人

2、或群体仍然享有隐私权。《世界人权宣言》第12条规定“任何人的私生活、家庭和通信不得任意干涉,他的荣誉和名誉不得加以攻击。人人有权享受法律保护,以免受这种干涉或攻击。”美国《侵权法重述》中,对侵犯隐私权的定义是这样的:第652条B 对隐私空间的侵入。一个人故意以有形的方式或其他方式,侵入他人的僻居处或独处地点,或侵入其私人事务或私人关系,如果一个正常的人认为这种侵入是一种高度侮辱,行为人应当就其侵犯他人的隐私承担责任。第652条C 窃用他人的姓名或肖像。为了自己的利益而窃用他人的姓名和肖像的,应当承担侵犯隐私权的责任。第652条D 公开他

3、人的私生活的,应当承担侵犯他人隐私权的责任,如果:1、在一般合理人看来,事项的公开属于高度的侮辱,并且2、属于社会大众无须合法关注的事项。第652条E 扭曲他人形象的公之于众。1、在一般人看来,公开的事项 对他人形象的扭曲是对他人高度侮辱……二、侵犯隐私权的行为1、干涉、监视他人的私生活、破坏他人生活安宁;2、非法检查、窃取个人情报;3、擅自宣布他人隐私;4、非法利用他人隐私。三、网络隐私的包含范围网络隐私=个人资料+在线隐私网络隐私可分为个人资料和在线隐私。为了申请邮箱、注册抽奖或是网上购物,我们必须提供姓名、联系地址等个人资料,有时

4、甚至涉及到出生年月、月收入等进一步资料。而且你在网上一举一动都受到监视,并且会“记录在案”。当所有的个人资料和在线隐私被汇集,个人对于网络就没有隐私可言,而整个网络社会,也就是一个完全没有秘密的虚拟社会。通过网络查找个人隐私并不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当你的信息和在线隐私被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掌握,后果是什么?四、侵犯“网络隐私”的表现侵害个人通信内容:网络通讯过程中,个人的通讯极有可能被雇主、ISP公司和黑客截取,以致造成个人隐私被侵害。收集他人资料卖钱:未经他人同意收集和使用他人电子邮件,甚至将收集到的电子邮件转卖给他人的行为构成了对他人隐

5、私权的侵害。散播侵害隐私权的软件:身份证号的设计依据一定的数学逻辑,只要知道其中的逻辑规则,就能够设计出相应的程序软件,许多地下网站散播这些软件,并利用这样的软件,以假身份证号码取得电子邮件帐号,进行犯罪行为。侵入他人系统以获取资料:网站未能建立有效的安全措施的情况下,网络黑客很容易侵入他人的电脑,破坏和窃取他人的个人资料,侵害他人隐私权。不当泄露他人资料:用户不知道什么是隐私,如何保护自己的隐私,尊重他人的隐私。有人因爱情失意,而将女友私人信息在网上公开,在商业网站上“大卖活人”;有人搞恶作剧,将女大学生的寝室号码在聊天室内公布。网上

6、有害信息:色情、淫秽信息和其他不利于人们精神健康的信息,会给网络用户的家庭成员尤其是未成年人带来负面影响,同时也构成对家庭安宁生活的破坏。五、网络侵权的实施方是谁在侵权?网络隐私的侵权者往往出于各自的目的,运用各自的手段,对网民的隐私收集甚至盗取。这些侵权者包括以下几方面:1、部分软硬件厂商有些软硬件厂商在自己销售的产品中埋下了伏笔,对消费者的隐私进行收集。2、网络服务商大部分网络服务商取得用户隐私信息的方式是通过电脑上的“cookie”功能,对网民浏览兴趣和爱好进行记录和跟踪。3、黑客黑客往往是网络技术的高手,他们可以利用各种技术手段

7、窃取网络用户的私人信息。一位名叫RaphaelGray的18岁青年黑客曾经侵入美国、加拿大、泰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9个电子商务站点,窃取了超过26000个信用卡帐户的信息。其中还包括号称世界首富的比尔·盖茨的信用卡号。网络隐私权侵犯案例“木子美”现象从火爆网络的“木子美现象”中涉及的一系列个人隐私权的问题可以看出,面对互联网这一大众传媒在受众心中地位的日益提高,传统对网络隐私权保护的立法概念也面临了新的挑战。随着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保护个人隐私与信息自由流通及媒体经济效益之间的矛盾似乎愈来愈突出,这一切都为网络传播领域的立法提出了新的

8、要求。“木子美现象”涉及的侵犯隐私权问题“木子美”——有权支配个人隐私生活范畴,但指名道姓属侵犯他人隐私“博客中国”——网站的经营管理者是否应当承担法律责任?“新浪网”——转载是否属于二次侵权?六、国际上通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