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

ID:37290153

大小:47.50 KB

页数:17页

时间:2019-05-20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_第1页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_第2页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_第3页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_第4页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近代转型意义——兼及“新文体”散文的传统渊源宁俊红 王丽萍内容提要梁启超“新文体”散文的创作和观念在近代散文的发展转型中是具有代表性的。其转型意义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设定了与古代散文截然不同的读者群体,从而改变了在古代散文创作中具有强烈参照作用的读者“期待视野”,由此触发了散文文学活动的整体变革;第二,创作主体的自主性和独立品格的确立;第三,清晰地体现出了从各体文章的写作向现代文学散文创作的渐变轨迹。关键词“新文体” 散文 近代转型  在中国文学的近现代转型中,散文的发展变革在内容与方式上都是很独特的,甚至在很多方面更能体现出近代文学转型的独特轨迹。不

2、过,目前这一方面的研究仍然比较缺乏,不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中国文学的近现代转型。在近代众多开风气的散文作家中,梁启超有较深厚的国学根底,又明确提出“文界革命”的口号,且对自己创作的散文号称“新文体”,有着对散文创作有意识、自觉的变革,所以研究其散文创作的近代转型是有代表性的。梁启超不仅称自己的散文是“新文体”,还明确指出了“新文体”散文的特点,当前学者们对梁启超“新文体”的探讨也多是依据他本人的总结展开的,但是仍然没有真正深入地指出其在近代的转型意义。有鉴于此,本文在辨析“新文体”特点的基础上,尝试在中国散文发展的链条上探讨其近代转型意义。一梁启超在《夏威夷游记》中首次提出了

3、“文界革命”的说法:德富氏为日本三大新闻主笔之一,其文雄放隽快,善以欧西文思入日本文,实为文界别开一生面者,余甚爱之。中国若有文界革命当亦不可不起点于是也。从作品中看,“以欧西文思入文”也应该是梁启超“新文体”的主要特点之一。后来梁启超在《清代学术概论》中曾这样评价自己的“新文体”:启超夙不喜桐城派古文,幼年为文,学晚汉魏晋,颇尚矜炼,至是自解放,务为平易畅达,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竞效之,号新文体。老辈则痛恨,诋为野狐。然其文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对于读者,别有一种魔力焉。学者们通常都从这段话出发,肯定梁启超“新文体”的变革性的特征。不过从梁启超数

4、量众多的论说散文的角度看,“以欧西文思入文”、“平易畅达”、“条理明晰”、“笔锋常带情感”等方面,恰恰更多地反映了他对古代散文传统的继承。(一)“以欧西文思入文”与“义理、词章、经济、考据”梁启超的文章中引入了很多西方的词汇、表达方式,以此来更好地表达他对中国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变革的见解。梁启超也称“夙不喜桐城派古文”,但他与桐城派古文在引入西方思想方面的趋向是一致的。桐城派方苞提出“义法”说,到曾国藩时进一步予以丰富,提出“有义理之学,有词章之学,有经济之学,有考据之学”,“此四者缺一不可”(《求缺斋日记类钞》),非常重视散文创作要关注现实。曾门弟子黎庶昌、薛福成都有游欧的

5、经历,其论说、游记散文中也有很多新思想和新奇的事物;曾门弟子中,吴汝纶的散文成就最为突出,他在理论上极为肯定西方思想、观念等的引入,尤其对严复译介《天演·论》等,他十分赞赏:抑严子之译是书,不惟传其文而已。盖谓赫胥氏以人持天,以人治之日新,卫其种族之说,其义富,其辞危,使读焉者怵焉知变,于国论殆有助乎!(《天演论·序》)吴汝纶说《天演论》中的思想“于国论有助”,这与梁启超“以欧西文思入文”而论国家政治异曲同工,在本质上都是对中国古代散文关注社会现实这一传统的继承。(二)“平易畅达”与宋代文风宋代以来常以“平易畅达”概括欧阳修的散文创作与主张。欧阳修通过反对唐代以来的艰涩文风以

6、及宋初石介等所倡行的怪诞文风,把散文创作引向了平易畅达,对后来散文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梁启超的散文创作是为了启蒙民众,所以主张言文一致,语言通俗易懂,从而也形成了平易畅达的文风。二者在“平易畅达”的内涵上稍有不同,但在主张语言应该自然流畅地表达思想而不是束缚思想的趋向上是一致的。可以说,古人在创作中摸索出了关于内容表达与语言形式之间关系的一些规律,梁启超更多是在继承和发扬这一理论观念。(三)“笔锋常带感情”与“发愤著书”古人论文学创作的动因时最盛行的说法是“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强调了情感在文学创作过程中的重要地位。在具体论述中,古人更强调穷愁、感愤之情的表达,司马迁最早提出

7、了“发愤著书”说,韩愈提出“不平则鸣”和“穷苦之言易好”说。欧阳修也说,“失志之人,穷居隐约,苦心危虑,而极于精思,与其有所感激发愤,惟无所施于世者,皆一寓于文辞。故曰:穷者之言易工也”(《薛简肃公文集序》)。都指出了好的文学作品是因为能把穷愁、感愤之情寄寓于笔端,而使作品能够感动人心。梁启超的散文虽未如古人那样寄寓不平之气,但他把对时局的忧虑和对政治改良、开启民智的急切之情流注于笔端,希望以此感染人心,也应该是对“发愤著书”等创作方法的继承。黄遵宪在谈到梁启超《清议报》和《新民丛报》上的文章时也说:“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