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叔伦《过三闾庙》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戴叔伦《过三闾庙》赏析、练习题及答案

ID:37298521

大小:407.31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1

戴叔伦《过三闾庙》赏析、练习题及答案_第1页
戴叔伦《过三闾庙》赏析、练习题及答案_第2页
戴叔伦《过三闾庙》赏析、练习题及答案_第3页
戴叔伦《过三闾庙》赏析、练习题及答案_第4页
戴叔伦《过三闾庙》赏析、练习题及答案_第5页
资源描述:

《戴叔伦《过三闾庙》赏析、练习题及答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诗言志词抒情一、诗文三闾庙——戴叔伦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二、作者简介戴叔伦(约732——约789),唐代诗人,字幼公(一作次公),润州金坛(今属江苏)人。年轻时师事萧颖士。曾任新城令、东阳令、抚州刺史、容管经略使。晚年上表自请为道士。其诗多表现隐逸生活和闲适情调,但《女耕田行》、《屯田词》等篇也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艰苦。论诗主张“诗家之景,如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可望而不可置于眉睫之前”。其诗体裁皆有所涉猎。今存诗二卷,多混入宋元明人作品,需要仔细辨伪。三、赏析三闾庙:即屈原祠,是奉祀春秋时楚国三闾

2、大夫屈原的庙宇。据《清一统志》记载,庙在长沙府湘阴县北六十里(今汨罗县境)。屈原仕楚怀王,曾为三闾大夫。三闾,指楚屈、景、昭三大姓。诗题一作“《过三闾庙》”。这首诗是诗人经过三闾庙时的咏怀之作,诗人通过对三闾庙周围景色的描写,表现了对屈原悲惨遭遇的同情,抒发了诗人的怀念之情。第1页共5页诗言志词抒情屈原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也是伟大的爱国者,他热爱楚国,坚持“联齐抗秦”的外交路线和立法图治、任用贤能的政治措施,但不断遭到反动贵族集团的谗毁和打击,最后被流放。后来楚国政治愈益腐败,郢都被秦国攻破,诗人感到既无力挽救楚国危

3、亡,又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遂满怀悲愤愁怨投汨罗江而死。后人为了纪念屈原,在他投江的地方,建了屈原祠和屈原庙。作者来到屈原庙,想起屈原的种种事迹,怀着无限怀念和无比沉痛的心情,写下了这首流传千古的五言绝句。“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这两句,作者悬空落笔,以沅、湘之长来比喻诗人屈原的怨恨之深,写出屈原的哀怨无休无已。诗中说:屈原啊,你生活在小人得道的时代,有志不能伸,愤然投入汨罗,你的怨恨有多深呢?这怨恨啊,就如那日夜奔流的沅湘之水,浩浩无尽;沅湘之水千百年来就这样默默地长流着,它们是你幽怨愁愤的历史见证,它们听到过你

4、内心不尽的忧愁,看到过你沉痛无助的面容,长流到今,还是洗不尽你的无尽怨愤。这两句,作者用的是倒装句,突出表现了屈原的怨。上句以沅湘起笔,沅、湘,指沅江和湘江,均在湖南省,流入洞庭湖,楚顷襄王时,屈原被放逐,长期流浪在沅湘流域。沅湘也是屈原诗篇中常常咏叹的两条江流。《怀沙》中说:“浩浩沅湘,分流汩兮。修路幽蔽,道远忽兮。”《湘君》中又说:“令沅湘兮无波,使江水兮安流。”下句的屈子,指屈原。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句既是设问句,又是感叹句,一“怨”字,是全诗的诗眼。屈原的怨,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写道:“屈平正道直行,

5、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诗人围绕一个“怨”字,用形象生动的比喻来说明,前一句之“不尽”,写怨之绵长,后一句之“何深”,表怨之深重。“怨何深”三字抵得上千言万语,屈原的怨愤直透纸上;作者的感情喷薄而出。也使得全诗熔铸为一体,使其它诗句不言怨而怨情四溅。对这两句,李瑛评说:“咏古人必能写出古人之神,方不负题。此诗第2页共5页诗言志词抒情首二句悬空落笔,直将屈子一生忠愤写得至今犹在,发端之妙,已称绝调。”(《诗法易简录》)“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诗中的“萧萧”,形容风吹树叶的

6、声音。这两句,作者调转笔锋,写日暮秋色。此时正是秋天时节,又是黄昏日落之时,秋风袅袅,落叶萧萧,更给人一种愁怨的感觉。实际上,作者通过景色的描写,进一步表现屈原的怨愤深广而绵长,充塞着整个时空,整个大地,无边无际,无限扩散、弥漫。上句的“秋风起”,下句的“枫树林”,都化用了屈原的诗句:“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湛湛江水兮上有枫,目极千里兮伤春心。魂兮归来哀江南!”(《招魂》)我们仿佛看到,在秋风袅袅的日暮时分,诗人屈原在汨罗江边的萧萧枫林中披发行吟,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并与江上渔父在对话,诗人在高唱:“

7、举世浑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就是在这样的时节里,诗人跳下了汨罗江。时隔数百年,作者在相同的时节,来到屈原庙来凭吊,充满着怀念屈原的无限情怀。这两句是写景,在文学评论上叫以景结情。使得全诗更加具有韵味,更加生动完美。李瑛继续对这两句评论道:“三、四句但写眼前之景,不复加以品评,格力尤高。凡咏古以写景结,须与其人相肖,方有神致,否则流于宽泛矣。”(《诗法易简录》)这首诗具有独特的表现方法。诗中全部采用虚写的方法,没有一句是写实的;四句中有三句是写景,最后以景结句,这样表现,其妙处就在于虚中见义,景中见情。屈原是

8、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诗人,他的事迹流传很广,可以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此,诗人抛开对屈原具体事迹的描写,而侧重从诗人的“怨”字着笔,至于诗人为什么怨?怨什么?诗中没有和盘托出,而只是描绘了一幅特定的图景,引导读者去思索,借此抒发作者的感慨和表达怀念之情。这种表现方法是十分高明的,受到历代评论家的赞赏。四、练习题答案【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