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

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

ID:37342634

大小:469.32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2

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_第1页
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_第2页
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_第3页
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_第4页
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_第5页
资源描述:

《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美学与文学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李晓红内容提要作为跨文化的重要文学载体,文学翻译在将文学内容从一种文化语境转换为另一种文化语境的过程中,承受着不同文化语境的冲击,并谋求在文化冲击中达到沟通、同构或整合,从而构建新的文学翻译话语。文学翻译以文学作品为对象,属于话语的范畴,文学翻译的过程是将源语作者、文本和本土文化嫁接进目的语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于原作的偏转和遗漏,以便加入目的语文化的权利对话,期间作者、译者、读者和目的语接受环境互为主体间性,在目的语文化语境下共同构建文学翻译话语。关键词文化语境文学翻译主体间性李晓红,浙江旅游职业学院外

2、语系教授311231一、文化语境与翻译话语“文化语境”(CultureContext)是文学文本生成的本源。“文化语境”指的是在特定的时空中由特定的文化积累与文化现状构成的“文化场”(TheFiledofCulture)。这一范畴应当具有两个层面的内容:其第一层面的意义,指的是与文学文本相关联的特定的文化形态,包括生存状态、生活习俗、心理形态、伦理价值等组合成的特定的“文化氛围”;其第二层的意义,指的是文学文本的创作者(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创作者、个体或群体的创作者)在这一特定的“文化场”中的生存方式、生存取向、认知能力、认知途径与认知心理,以及因此而达到的

3、认知程度,此即是文学的创作者们的“认知形态”。事实上各类[1]文学“文本”都是在这样的“文化语境”中生成的。话语是各种各样的文献形式、知识形式、文本形式和陈述形式的综合,是构成学科知识要素的总[2]和。话语是充满矛盾和张力的斗争场所,是从某一角度理解世界的框架。福柯指出:在每个社会,话语的制造是同时受一定数量程序的控制、选择、组织和重新分配的,这些程序的作用在于消除话语的[1]严绍璗:《“文化语境”与“变异体”以及文学的发生学》,北京大学比较文学与比较文化研究所编《多边文化研究》第1卷,〔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1年版,第84页。[2]朱湘军:《从权力与

4、话语看翻译之强势》,〔上海〕《外国语》2008年第6期。江苏社会科学2016/4·179·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1]力量和危险,控制其偶发事件,避开其沉重而可怕的物质性。程序可以分为外部程序、内部程序和话[2]语持有者的规范。话语规则是形成话语的条件,决定哪些话语可以流传以及如何流传。文化语境和翻译话语处于一种辩证关系之中:翻译话语反映文化语境,同时又受文化语境的制约。文化翻译旗手苏珊·巴斯内特(SusanBassnett)和安德烈·勒菲弗尔(AndreLefevere)在他们的合著《文化构建:文学翻译论集》一书的介绍中指出:“我们不再为字词,甚至

5、文本所束缚……我们已经意识到翻译语境的重要性。一种语境当然是指历史,另一种语境就是文化……翻译研究实现了‘文化转[3]向’,人们开始意识到翻译从来不是在真空中进行,它们从来不能在真空中接受。”文学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名片,文学翻译以文学作品为翻译对象,属于话语的范畴。文学翻译不是一个仅以文本呈现的静态的产品,而是语言、文化、认知和社会相互综合的、动态的跨文化交际行为,文学翻译的过程是将源语作者、文本和本土文化嫁接进入主体文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对于原作的偏转和遗漏,以便加入主体文化的权利对话,期间作者、译者、读者和目的语接受环境互为主体间性,共同完

6、成目的语文化语境下文学翻译的转换过程和文学翻译话语的建构。文学翻译已然成为当时的文化话语和社会变动策略的一部分。二、文化语境与文学翻译话语建构的哲学理据如果没有翻译的语言学研究,翻译活动可能还囿于经验主义的层面。如果没有翻译的文化研究,[4]我们可能还无法对制约翻译产生与接收的机制具有如此全面自觉的意识。文学翻译话语的构建是一种叛逆,有必要对语言的认知和文化语境做哲学层面的思考。传统的语言工具观认为:语言是反映自然的一面镜子,语言符号联结的是事物与名称,而字面上的指称就是词的意义,语言是意义的载体,人们透过语言,对它背后的意义便能一目了然。建立在这种语言

7、工具论基础上的翻译成了一种简单的语言转换活动:只要精通两国语言,整个转换便显得轻而易举,在翻译过程中,原作是“上帝”,译者无权也无须对原文进行任何增减,翻译是“再现”、是“摹本”、是“如翻锦绮,背面俱华”等,而译者是“仆人”、“折射镜”,甚至是“隐形人”。二十世纪随着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语言工具论受到了普遍的质疑和批判。加西尔认为“语言不是一种被动的表达工具,而是一种积极的因素,给人的思维规定了差异与价值的整体。任何语言系统对外部世界都有着独特的分析,有别于其他语言或同一语言其他各阶段的分析。语言系统沉积了过去一代代人所积累的经验,向未来的人们提供一种看

8、待与解释宇宙的方式;传给他们一个多棱镜,而[5]他们将用这面多棱镜来观察非语言世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