准噶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成藏规律研究

准噶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成藏规律研究

ID:37370633

大小:413.83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2

准噶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成藏规律研究_第1页
准噶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成藏规律研究_第2页
准噶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成藏规律研究_第3页
准噶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成藏规律研究_第4页
准噶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成藏规律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准噶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成藏规律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学兔兔www.xuetutu.com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6月第31卷第3期JournalofOilandGasTechnology(J.JPI)Jun.2009Vo1.31No.3准噶尔盆地油气输导体系类型与成藏规律研究史建南(成都理工大学沉积地质研究院,四川成都610059)邹华耀(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油气成藏机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102249)[摘要]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准噶尔盆地油气藏具叠合盆地。多源、多期、多机制、多类型的成藏特征。从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划分及其控制的各区块油气富集程度差异性角度,总结出西北缘、准东区块近源一

2、复式阶梯状高效输导一连续早期强充注继承叠加型,陆粱、莫北、彩南、西缘区块远源一复武侧向高效输导一多期中强充注强化叠加型,南缘区块下生上储一垂向逆冲输导一晚期中等充注超压型及中部区块多源一垂向封隔弱输导一调整改造与断压双控低充注型4类油气成藏模式,指出了有利的勘探方向。[关键词]输导体系;时空配置;成藏规律;准噶尔盆地[中图分类号]TEl2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0—9752(2009)03—9007—061研究背景准噶尔盆地位于新疆北部,夹持于扎伊尔山、青格里底山、克拉美丽山和伊林黑比尔根山之间,略呈三角形,面积约13.6×10km。,为一个经

3、历古生代至第四纪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合型盆地,石炭系至第四系发育齐全,最大沉积厚度达15km。全国第三次油气资源评价结果显示,准噶尔盆地油气资源量为106.8X10。t,目前累计探明储量为20.9X10。t,油、气探明率分别为21.48和3.6O,表明该盆地正处于储量增长的高峰期和大油气田发现的关键期,勘探潜力巨大[1¨u。自1909年初探盆地边缘浅部的独山子背斜到2006年发现腹部深层隐蔽的永进油田,近百年的勘探历程已发现3O多个油气田,对经历多期构造运动的大型叠合盆地油气成藏特征的认识已从东部传统模式发展为多源、多灶、多套生储盖组合、多期成藏、多期调整的复杂的

4、石油地质新模式,油气富集规律、成藏主控要素分析也从“源控论”、“扇控论”、“梁控论”、“断控论”等基于某一具体成藏要素、某一关键成藏作用或某一地区的勘探实践出发演变为多因素、多机制、多类型耦合分析为主导[3~7]。准噶尔盆地受多期构造运动叠加改造影响,各区块表现出差异的沉积一沉降特征,油气田分布局限性强,油气成藏地质要素与地质作用的配置关系不同,导致油气成藏模式、富集规律差异大。其中,输导(复合输导)体系的形成演化与叠加改造是控制生、储、盖地质要素和生、运、聚地质过程时空配置的核心纽带,亦是决定成藏流体驱动机制、优势通道、流动样式、汇聚面积、成藏类型的主导因素

5、,其组合样式、输导类型、输导性能上的不同直接导致了准噶尔盆地不同区块油气富集与分布的差异性及成藏模式的多样性。笔者从油气输导体系类型划分及其控制的成藏地质要素与地质作用配置关系角度剖析准噶尔盆地各区块油气富集程度上的差异性,划分出4类油气成藏模式,力求为实现西部能源战略的“大接替、大转移、大发展”指明勘探方向。2地质概况与油气田分布准噶尔盆地是在晚古生代以来由多个不同性质的原型盆地相互叠加复合而成,早期原型盆地的构造格局对后期盆地的形成演化起着一定的控制作用,从而表现出继承衍变式的叠加特点。准噶尔地块具有[收稿日期]2009—03—21[基金项目]国家。973

6、’规划项目(2005CIM22105)。[作者简介]史建南(1975一),男。1998年大学毕业,博士,讲师,现主要从事石油地质综合研究方面的工作。学兔兔www.xuetutu.com·8·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9年6月前寒武纪结晶基底,在震旦纪一古生代经历了完整的开合旋回,构成了二叠纪一第四纪盆地的基底。二叠纪以来准噶尔地块处于板内盆地发展与改造时期,先后经历了早期(C—P)隆坳分异的裂陷阶段、中期(T—E)统一盆地形成的陆内坳陷阶段和晚期(N一现今)前陆掀斜的坳陷阶段的叠加演化。海西、印支、燕山、喜山等多期构造运动的叠加改造使得准噶尔盆地

7、各区块沉积充填演化样式、构造变动形态与部位差异明显,进而对沉积沉降中心迁移、沉积相带展布、圈闭类型发育、油气输导体系形成演化及烃源岩生烃、油气运聚成藏和油气富集规律都有重要的控制作用L8引。盆地发育索索泉、玛湖、盆1井西、东道海子北、五彩湾、昌吉、四棵树等多个生烃凹陷及石炭系、二叠系、上三叠统、中下侏罗统、下白垩统、古近系等多套生油层系。已发现的3O多个油气田纵向上含油层系多,包含多套生储盖组合,平面上分区分带现象明显,可划分出西北缘隆起区、莫北一陆梁隆起区、东部隆起区、南缘逆冲区和中部深坳区等5个含油气区带(图1)。虽然各区块均有油气分布,但其油气来源、油品

8、性质、分布层位、输导体系、成藏时间、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