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益生菌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

ID:37371454

大小:2.97 MB

页数:102页

时间:2019-05-22

益生菌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_第1页
益生菌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_第2页
益生菌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_第3页
益生菌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_第4页
益生菌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_第5页
资源描述:

《益生菌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四川大学博士学位论文益生菌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姓名:钟燕申请学位级别:博士专业:营养与食品卫生学指导教师:黄承钰20030506益生菌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中文摘要本课题在国内首次应用稳定同位素”C-lactose/ZH.glucsoe技术和荧光原位杂交分析结肠菌群技术,分析了乳糖酶缺乏者发生LI的胃肠代谢因素,然后通过人群干预试验,深入研究了益生菌和酸奶对LI作用及其机制,为正确认识和合理利用益生菌和酸奶制品的促健作用,防治LI的发生和改善人群钙营养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其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处于国内外同领域先进水平。全文从以下三

2、个方面进行研究:1.乳糖不耐受者胃肠代谢因素分析1.1乳糖不耐受者小肠黏膜乳糖酶活性和乳糖消化量研究小肠黏膜低乳糖酶活性是引起LI发生的主要原因,因此准确分析酶活性是LI研究的基础。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H2呼气试验或黏膜活检法,但这两种方法在可靠性或可行性方面存在明显缺陷。本研究应用稳定同位素”C--lactose和2H—glucose,选用43名乳糖酶缺乏者(呼气H2浓度>20ppm)作为实验对象,给予受试者259”C--lactose和0.592H--glucose后,通过计算乳糖消化指数(1actosedigestionindex.LDI)来反应小肠黏

3、膜乳糖酶活性。结果显示乳糖不耐受者小肠乳糖酶活性降低,但仍残存酶活性,可以消化一定量的乳糖,该方法可以准确、灵敏地定量分析小肠黏膜乳糖酶活性。1.2乳糖不耐受者胃肠动力学研究通过对乳糖吸收不良组、轻度(无腹泻症状)和重度(有腹泻症状)乳糖不耐受组的胃肠动力学指标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吸收不良组的乳糖消化指数、乳糖消化量、胃排空时间、口一结肠转运时间均显著高于不耐受组;乳糖消化指数与口一结肠转运时间之间呈显著性正相关:而轻度和重度不耐受组之间以上各项指标无显著性差异,提示胃和小肠因素是引起乳糖酶缺乏者是否出现症状的主要原因,而不是引起乳糖不耐受者出现不同严重程度

4、症状的主要原因。1.3乳糖不耐受者结肠菌群构成分析益生苗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中文摘要采用荧光原位杂交技术(FISH)分析乳糖吸收不良者和乳糖不耐受者的结肠菌群,发现他们结肠内双歧杆菌数量很低;LI症状的差异与结肠菌群的数量构成有关,症状评分与细菌总数之间呈负相关关系,与一组数量上占优势的coccoides—Eubacteriumrectale细菌组数量呈负相关。2.益生茵和酸奶对LI作用及其机制研究选取11名有明显LI症状的个体作为实验对象,给予益生菌(含Bifidobacteriumlongum)和酸奶(含Lactobacillusbul

5、garicus.S加eptoccusthermophilus,Bifidobacteriumanimalis)干预14天,乳糖负荷试验结果显示LI症状显著减轻,小肠黏膜乳糖酶活性和乳糖吸收量无显著性改变,口一结肠转运时间无显著性变化。结果提示益生菌和酸奶对LI症状有明显改善作用,这主要不是胃和小肠因素所致,很可能是结肠代谢因素。3.益生菌和酸奶对LI作用的结肠机制研究3.1益生菌和酸奶对结肠菌群的影响分析受试者在接受干预措施之前、干预期间以及停止干预之后结肠内的细菌总数和几组主要细菌的数量改变,发现给予干预措施之后细菌总数和主要细菌组的数量均显著升高;干预

6、停止后1周双歧杆菌数量仍有所增加且显著高于干预前的水平,而细菌总数和其他几组细菌数量下降,高于干预前水平但没有显著性差异,说明益生菌和酸奶在干预期间可以引起结肠菌群的改变,而且这种作用在于预停止后可以持续一段时间,尤其以对双歧杆菌的作用更为明显。3.2益生菌和酸奶对结肠B一半乳糖苷酶活性的影响给予干预措施之后结肠B一半乳糖苷酶活性显著升高,一方面说明来自益生菌和酸奶发酵菌的B一半乳糖苷酶能抵抗胃酸、消化酶和胆盐等因素的破坏,在结肠内仍然维持其活性;另一方面说明该酶活性的升高可能与结肠细菌数量的增加有关。益生菌和酸奶对乳糖不耐受作用及其机制研究一中文摘要3.

7、3外源性益生菌和酸奶发酵菌在结肠内存活能力的研究采用双歧杆菌特异性PCR和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给予益生菌和酸奶干预前后LI实验对象结肠双歧杆菌菌种构成的改变,结果显示来自益生菌胶囊和酸奶的外源性双歧杆菌在干预期问能够在结肠内存活,并影响内源性双歧杆菌和其他菌群的数量构成,起到改善LI的作用,81.8%(9名)个体出现来自酸奶的Bifidobacteriumanimalis,干预结束后消失;36.4%(4名)个体出现来自Bifina胶囊的Bifidobacteriumlongum,干预结束后电泳条带消失或变浅:如果Bifidobacteriu

8、mlongum干预前在结肠内已经存在,仍持续存在。计数结果显示干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