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优(一)

《荷塘月色》优(一)

ID:37385354

大小:605.0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9-05-12

《荷塘月色》优(一)_第1页
《荷塘月色》优(一)_第2页
《荷塘月色》优(一)_第3页
《荷塘月色》优(一)_第4页
《荷塘月色》优(一)_第5页
资源描述:

《《荷塘月色》优(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荷塘月色——朱自清教学目标(一)说出课文细致地描写景物的特征(二)叙述借景抒情和情景交融的写法(三)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秋实。1917年改名为:自清,字:佩弦。现代散文家、诗人、著名学者及民主战士。1920年毕业于北大后在江浙一带从事中学教育工作;1924年出版诗文集《踪迹》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搞战爆发后,在党抗日民主运动影响下,思想认识逐步提高。1948年贫病中逝世二、分析课文(一)写月夜独自游荷塘的原因,点明题意。(二)着力描写荷塘月色第一段:写荷塘的环境和作者独特的感受。知识点:景因情异,

2、景随情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杜甫《春望》“战地黄花分外香”——毛泽东《采桑子·重阳》“今晚的悉尼格外漂亮”——奥运会主持人讲话时代背景1927年7月,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了中国大地。旧时代正在崩坏,新时局尚未到来。知识分子不满黑暗现实,向往自由生活,但颓丧和骚动使得他们惶惶然,看不前进的方向。作者在此想躲开恼人的现世,求得短暂的安宁。所以清清冷冷的荷塘也成为超脱世尘的绝妙世界。第二段淡淡的月下荷塘个体静态整体动态本体喻体原句相似点荷叶白花(荷花)清香舞女的裙一粒粒的明珠碧天里的星星渺茫的歌声……………………裙

3、与叶子自然舒展的形态很相似月光下,白色荷花与一粒粒的明珠相似白花在绿丛中隐约闪烁与碧天的星星相似渺茫的歌声和微风中荷香的断断续续,若有若无修辞手法:通感通感是一种特殊的修辞。通感是把人们的各种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通过比喻或形容词沟通起来的修辞方式。通感就是移觉。举例:(1)她笑得很甜。(视觉转为味觉)(2)人靓歌甜。(听觉转为味觉)(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嗅觉转为听觉)(4)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视觉转为听觉)第三段荷塘中的月色为什么说“泻”“浮”二

4、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呢?可否用“照”替代“泻”,用“漂”替代“浮”呢?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青纱的梦。流水“泻”的范围广,与“流水”相照应,而且有动态美,显得生动活泼。“照”的范围窄,不能与“流水”相照应,有点呆板,显得不灵泛。结论“浮”突出静态美,“笼”可与之对照。“漂”突出动态美,“笼”不能与之对照。结论“朱先生的语言,历来是‘新而不失自然’,在口语的基础上刻意出新。既有平白如话,毫无雕饰的文字,更有精心‘拣练’的遣词用字。点活了月光和雾气的‘泻’‘浮’二字•••••

5、•生动的起了丰富、润饰、强化形象的作用。”《中国现代散文欣赏辞典》金志华第四段荷塘四周由及以有声衬。远近无声(三)联想旧时江南采莲的情景由想到,想到。眼前的荷塘两千里外的江南故乡千余年前的六朝三、写作特点1、情景交融2、语言凝炼、准确、清新四、小结朱自清通过在月下荷塘静谧幽美的景色中独处的心境描述,表达了他抑郁孤寂、想超脱现实自得其乐而不可得的情绪,以及对自由宁静生活的向往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