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柳州城楼与左迁至蓝关二诗比较子雁

登柳州城楼与左迁至蓝关二诗比较子雁

ID:37406154

大小:1.14 M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5-12

登柳州城楼与左迁至蓝关二诗比较子雁_第1页
登柳州城楼与左迁至蓝关二诗比较子雁_第2页
登柳州城楼与左迁至蓝关二诗比较子雁_第3页
登柳州城楼与左迁至蓝关二诗比较子雁_第4页
登柳州城楼与左迁至蓝关二诗比较子雁_第5页
资源描述:

《登柳州城楼与左迁至蓝关二诗比较子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一身去国六千里”,柳州去京六千里,荒远闭塞,没有旧日交好,只有苍茫的荒野,愈是在壮阔的、茫茫的天地之间,愈加会感到自己的渺小和孤独,满腔孤愤油然而生,溢满了整个心胸。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这里的“茫茫”既是说海天茫茫,又是说愁思茫茫,既是现实的自然空间,也是诗人愁思浩渺的心灵空间,前途茫茫。主客观世界浑然一体。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近景,写夏天的风雨景象。写狂风吹打荷花,乃水中景象。夏季水池里长满了娇艳美丽的荷花,可是狂风突起,肆意吹打,娇美的荷花被吹打得在水上东倒西歪,飘摇动荡。写暴雨打薜荔,乃

2、陆上景象。城墙上长满了芳香的薜荔,景色美丽,不料突遭密集的雨点猛烈斜打,备受摧残。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就描绘风急雨骤的景象而言,这是“赋”笔,而赋中又兼有比兴。屈原《离骚》有云:“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又云:“揽木根以结芷兮,贯薜荔之落蕊。”在这里,芙蓉与薜荔,正象征着人格的美好与芳洁。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沈德潜《唐诗别裁》:“惊风、密雨,言在此而意不在此。”表面上是写夏季的急风暴雨景象,但言在此而意在彼,实际上是暗喻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派的打击和迫害。用自然物象暗喻世间人事,曲折婉转、含蓄。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

3、回肠。远景,写山水景象。把目光远投,只见山岭绵绵,林树重重,遮住了诗人远望的视线,那曲曲折折的柳江,恰似我的曲结的愁肠。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九回肠:愁肠百结。九,次数多。把江流曲比作九回肠,其实是把自己的不绝愁思用九曲柳江来形容。汉司马迁《报任安书》:“肠一日而九回。”南朝梁简文帝《应令》:“望邦畿兮千里旷,悲遥夜兮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望而不见,自然想到互访或互通音问;而望陆路,则山岭重叠,望水路,则江流纡曲。一同被贬谪于大荒之地,已经够痛心了,还音信阻隔,竟不能相互慰藉。这茫茫愁思,真不知如何排遣了。读诗至此,余韵

4、袅袅,余味无穷。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滞”:不仅是柳宗元当时的处境,而且也是他最终的命运,最后他客死于柳州任上,不仅是全诗的愁思的凝结点,也是他一生命运悲惨的终结点。作者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愁思的?借景抒情,景中见情。作者借何景来表达自己的愁思的,这些景有何特点?作者又是时如何表达情感的?楼接大荒、惊风乱飐、密雨斜侵、岭树重遮、江流九曲、百越文身地。景色哀伤凄凉,诗人正是通过这些景色的铺叙,远近结合,曲折地谴责了当时朝廷保守势力对革新人士的打击和迫害,委婉地表达了诗人由此而生的悲愤心情和对同贬战友们的深切怀念。全诗用“愁思”贯穿。首联登高望远

5、,引出愁思;颔联见到芙蓉、薜荔横遭摧残,引起身世之感,又添愁思;颈联,远望友人,岭树重遮,江流阻断,使人愁肠百结;尾联音书断绝,各滞一方,倍感寂寞,愁思更深。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韩愈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历史背景:唐宪宗元和十四年,当时韩愈担任刑部侍郎。唐宪宗要“迎佛骨入大内”,韩愈上《论佛骨表》劝谏,结果触怒了唐宪宗,几乎被定为死罪,后经他人说情,才改为被贬潮州。诗歌的前两句点明了什么?自己获罪被贬的原因。同时也有虽遭祸被贬亦无怨无悔。一封朝奏九

6、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开头两句有一对反义词,找出来,说说有何作用?“朝”与“夕”。说明那“一封书”之罪,所得的命运是“朝奏”而“夕贬”,时间短促,命运转变之快。且一贬就是八千里。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诗歌的三、四句表现了韩愈怎样的性格?作者在此申述了自己忠而获罪和非罪远谪的愤慨。尽管招来一场弥天大祸,他还是老而弥坚,表现了他刚直不阿的性格,同时也从中可见其一片忠君之情。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诗歌的五、六两句描写什么?作者借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描写环境。云彩浓重横在秦岭的上空,我的家在哪里?雪拥蓝田关,连我的马都不前行。“秦岭”指的

7、是终南山,云横而看不见京城,他此时不独系家人,更多的是伤怀国事。他立马蓝关,大雪寒天,联想到前路的艰难困苦,未免露出英雄失路之悲。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最后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凄楚的激愤之情。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比较阅读比较韩、柳两首贬谪诗在思想感情上的差异。韩诗凄切中见忠愤之气,柳诗凄苦中多哀怨之音。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