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物理教学情景案例

创设物理教学情景案例

ID:37451897

大小:17.75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4

创设物理教学情景案例_第1页
创设物理教学情景案例_第2页
创设物理教学情景案例_第3页
创设物理教学情景案例_第4页
创设物理教学情景案例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设物理教学情景案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创设物理教学情景的有效途径齐志全“情境”是一系列精心安排的“教学事件”。在心理学家加涅的教学设计理论中,教学被认为是通过设置“教学事件”去激发、维持和强化学生学习的过程。情境教学中,学生作为一个有独立意识的主体置身其中,很容易产生探究的愿望、解决问题的热情与责任感,这些学习的动力资源促使学生主动去为问题的解决设计方案,寻找有意义的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筛选与组识,最终指向问题的解决。一、运用新颖信息,造成耳目一新的惊异感      高尔基说:“惊奇是了解的开端和引向认识的途径。”爱因斯坦也说:“

2、妨碍青年人用惊奇的心情去观看世界的那种学校教育,完全不是通向科学的阳光大道。”著名心理学家皮亚杰在他的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曾提出一个适当新颖的原则,他认为呈现给学生的材料和主体进去的经验既要有一定的联系又要足够新颖,能产生不协调和冲突,这样才能引起好奇心,激发认识兴趣,启迪思维。教学中适当提供与教材紧密联系的新奇有趣的材料,会收到出乎意料的效果。1、由“杠杆”引起的震惊      在上《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时可以这样讲述,“说到杠杆的平衡条件,我就想起了阿基米德的一句话:‘只要给我一个支点和立足

3、点,我就能移动地球。’杠杆真的有这样大的魔力吗?阿基米德真的能够搬动地球吗?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通过这些问题的提出,造成学生的一种惊奇,激发起学生“想试试看”的求知欲望。待学生设计方案进行实验后,详细分析问题的关键所在,并讲述阿基米德在发现杠杆原理后,向叙拉古国国王希罗讲解的全过程。2、教《探究汽化和液化的特点》给出的“信息”      课前,学生回忆前一节课看到当水沸腾时,水面上方出现的“白汽”,问:这“白汽”究竟是什么呢?由于学生对沸腾有了初步认识,出口就答:是水蒸气。再

4、问:大家看得见空气吗?(看不见)给出信息:水蒸气和空气一样是无色的气体,空气是看不见的,按道理水蒸气也是看不见的。那“白汽”究竟是什么呢?教师提供了一个引导学生新颖感的注意线索,既对认知的定向起到指导作用,也激发了学生的好奇心与惊异感,唤起了学习动机。      美学上有一个让熟悉的东西“生疏化”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利用“新颖”的感觉引起人的审美注意。能在内容、形式和方法上给出新颖的信息,可以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在学生的认知过程中起着引导的作用。二、制造认知冲突,引起追本求源的好奇心      黑格

5、尔曾经说过:“凡事追本求源,这是思维的一个普遍要求,一个特性。”在教学过程中,如果给出的新事实、观念和理论与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发生矛盾,就会出现“认知冲突”。学生进入这种问题情境,会感到困惑,头脑中的概念在“打架”,这就掀起他们探索的愿望,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只须稍加点拨,就会有水到渠成的结果。 制造“问题情境”,引起争论。     如在讲“物体受力怎样运动”时可以这样开始,提出一个有趣的问题:“把一个一吨重的铁球放在地上,一只蚂蚁能不能推动它?”话音刚落,学生大笑,齐声答:“推不动!”“如果地

6、面非常光滑呢?”“也推不动!”仍有几个学生不服气地说。老师没有笑,要大家考虑。忽然有人醒悟过来,“推得动推不动,不是看大铁球的重量,而是要看它与地面摩擦力的关系……”老师肯定了学生的回答,并开始逐步引导学生研究推力与摩擦力大小怎样影响水平方向的运动。通过争论解决的问题,理解特别深刻,其效果是一般性讲解所无法达到的。容易引起争论的,往往是生活中碰到的现实与物理原理表面上相“矛盾”,或者平时形成的概念与严格定义的物理概念不一致的问题,设计一些问题,引起学生的争论,对澄清学生的错误认识大有好处。又如力学

7、中“力是不是物体运动的原因?”      由认知冲突而引发的问题情境,有利于引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而一个问题放在一种极端情况下来引起学生的思考,既制造了“问题情境”,又与物理的“理想化”思维方式相切合。这样的教学真是妙不可言。三、创设悬念情境,激发欲罢不能的探究欲      “悬念”是一种认知的张力,具有很强的激发作用。我国古典小说和说书人常以“且听下回分解”来吸引力人,用的就是这种力量。      如讲授“摩擦力”一节时,一上课,讲台上放两个玻璃容器,一个盛油,一个是空的。在两个容器中分别放

8、入一粒光滑的钢珠。教师先用一只手拿竹筷把放在空玻璃容器里的钢珠夹上来,然后请学生用光滑的塑料筷夹放在油中的钢珠。这个学生费了九牛二虎之力也未成功,于是教师利用这一“悬念”因势利导地板书课题并和学生开展有趣的讨论。这样只花不多的时间就可讲清楚有关的知识。学生自己碰到未能“知其所以然”的问题,引发了他欲知原因的心理张力,学习也就变得有趣、有劲了。事实上,未能如“愿”的状态,具有了多方面的心理效应,就像陈景润在中学时代埋下的“哥德巴赫猜想”悬念那样,持续很久很久甚至一生。四、推动学生卷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