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伊尔电影的思想意义

博伊尔电影的思想意义

ID:37465233

大小:56.00 KB

页数:10页

时间:2019-05-24

博伊尔电影的思想意义_第1页
博伊尔电影的思想意义_第2页
博伊尔电影的思想意义_第3页
博伊尔电影的思想意义_第4页
博伊尔电影的思想意义_第5页
资源描述:

《博伊尔电影的思想意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丹尼·博伊尔电影的思想意义丹尼·博伊尔(DannyBoyle,1956年10月20-)是一位生于英国曼彻斯特的电影导演,他凭借最具英国特色的黑色喜剧《同屋三分惊》、《猜火车》而成名。2009年,他因代表作《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获得第81届奥斯卡金像奖,在全球赢得广泛赞誉。2011年,他的最新力作《127小时》获得第83届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影片提名、最佳男主角提名、最佳剪辑提名、最佳配乐提名和最佳歌曲提名。博伊尔看似不断尝试不同类型,青春片、爱情喜剧、科幻片,就主题和精神内涵而言,还是万变不离其宗,即一直坚守着一种社会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理念。这种理念使

2、他的电影内涵丰富,富有哲理思辨和文化底蕴,传达了深刻的文化价值。导演通过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和审视现代都市文明探讨社会学价值;通过揭露人性的异化和彰显着人性的光辉传达生命学价值。通过悲观角度和积极角度解读宿命论价值。第一节对青年非主流文化与都市文明的反思在博伊尔电影中,社会是人物活动和冲突展开的背景,被赋予了深层的文化内涵。他的作品也彰显了一种社会学的文化价值,他的影片批判了非主流文化,对于青春以及这个概念之下所包含的疏离、梦想、迷惑和叛逆等等命题的思考,引起公众对青年成长的关注以及对都市文明的反思。一、揭露非主流青年迷惘的精神状态,引发公众的反思

3、青春是博伊尔电影当中一个永恒的话题。绝大数的电影世界中所展示的青春往往等同于希望、欢乐和幻想等美好的一切,但博伊尔电影中的青春却是与之相反的,他将摄像机对准现实中的边缘地带,影片中的青春以迷幻的面貌来呈现。在他看来,青春这个饱含着无限的生命激情与诗意的词汇,在这个打破传统的非主流时代始终言不及义。他呈现出一种挥霍无度、完全堕落或者迷失彷徨的青春,为的是反证青春期的躁动和叛逆,引起公众的关注。在对于这些叛逆青年的表现上,博伊尔并不仅仅停留在客观呈现的层面,他用自己的方式为这些放浪形骸的场面注入了理性的思考。一方面,他借助影片批判当代青年因不满足枯

4、燥乏味的平淡生活而挥霍青春,揭露了他们躁动迷惘的精神状态和虚度光阴的青春生活。他们是张扬个性的一代,渴望自由,不愿受驯服,出于对未知的好奇,出于内心的越界冲动,享受骄纵青春的刺激。另一方面,导演表达自己对于饱含生命激情的真正青春的渴望。例如影片《127小时》中的艾伦是一个性格叛逆的运动爱好者,他喜欢挑战极限和户外探险,平时只顾玩乐而忽视家人,甚至连电话都不回。他瞒着所有人独自去大峡谷冒险,途中遇到两个迷路的女孩,热情地要求引路,却偏偏不走正常的好路,而是带着她们去悬崖峭壁寻找刺激。三人分开后,他更加无所畏惧、不知深浅地跳入一个个陡峭逼仄的石峰,

5、在夹缝中行走,结果被陨落的巨石夹住手臂动弹不得。当艾伦被困在不见天日的阴暗谷底,他拿起绳索、剪刀等所有身上的工具,绞尽脑汁地试图推开坚硬的岩石,他面前那块纹丝不动、压住他命运的岩石,正讽刺着他过于狂妄自信,而忽视他人的性格缺陷。再如《同屋三分惊》中的三个同居密友都是游戏人间的顽主,影片一开始,他们贴出广告出租单元楼房内另外一间空闲的屋子,实际上他们的目的再险恶不过,为的就是找机会羞辱并嘲笑寻租的人。博伊尔生动地呈现出时下青年的玩世不恭。《猜火车》中以瑞顿为代表的非主流青年,他们不想费力去思考生活的意义,只是感到无法填补的空虚。而弥补空虚的方式就

6、是海洛因,只有它能模糊现实和迷幻之间的界限,让他们没有负担、没有责任,痛快地活着。对他们而言,完全的放弃也是面对选择的一种态度。他们只能带着不被社会认可的苦闷,带着缺乏社会关怀的温暖,带着幻灭麻木的情绪,没有方向地竭力奔跑。博伊尔细腻地描述了颓废青年的污言秽语、吸食海洛因和滥交抢劫的场景,放肆地挑战着人们接受能力的极限,这些本来充满厌恶和罪恶的场面,却被他赋予了一种快感,他用轻松的无厘头讽刺着非主流青年的丑恶和畸形,让某种正常人不忍注视的另类生活状态呈现出来,仿佛是向所有看到的人逼问,为什么这些青年,宁愿选择了地狱一般的世界,也不愿意进入到通常

7、意义上的正常生活之中,以此引发公众对青年生存状况的关注和反思。博伊尔在表现叛逆青春的同时,对于青春中的心智不成熟导致人性深处的自私狭隘被激发有着鲜明的批评态度。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这三部分构成,伊底伊底就是本我。当然不知道价值、善恶和道德。它所唯一的内容,据我们的观点看来,就是力求发泄的本能冲动。”[奥地利]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北京,第58页。“自我是伊底的一部分,是因接近现实的危险而有意改造的部分。它必须伺候三个残酷的主人。”[奥地利]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新编》

8、,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1987年北京,第60页。“一即外界,一即超我,一既伊底。”[奥地利]弗洛伊德著,《精神分析引论新编》,高觉敷译,商务印书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