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考试汇总

教师资格考试汇总

ID:3747537

大小:305.00 KB

页数:38页

时间:2017-11-23

教师资格考试汇总_第1页
教师资格考试汇总_第2页
教师资格考试汇总_第3页
教师资格考试汇总_第4页
教师资格考试汇总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师资格考试汇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教育学(单选:5;多选:1~2;判断:4~5;简答:1~2;论述:1)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2.(判)教育是人类特有的社会现象,与人类几乎是同时产生的。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3

2、.前制度教育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化教育,即实体化教育。特点:①教育主体确定;②教育对象相对稳定;③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④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⑤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4.制度化教育又称“学历教育”。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它从初等学校延伸到大学。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第一个颁布但未实施),以及

3、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颁布并实施)。5.非制度化教育思潮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非制度化教育思潮的代表:库姆斯、伊里奇。6.(简答)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⑴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⑵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⑶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⑷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⑸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⑹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7.古代教育中国早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建立了典型的政教合一的官学体系(“以吏为师,

4、官师合一,学在官府”)。形成了以礼乐为中心的文武兼备的六艺教育。(判)六艺由六门课程组成:一是礼;二是乐;三是射;四是御;五是书;六是数。春秋战国时期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使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汉武帝以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宋代以后,程朱理学成为国学,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五经》,特别是四书被作为教学的基本教材和科举考试的依据。明代以后,八股文被规定为考科举的固定格式,一直到光绪31年(1905)科举制度再也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清政府才下令废科举

5、开学堂。《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8.“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成为古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是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也比较灵活。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西欧学习的内容主要是神学和七艺。9.(多选)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①阶级性②道统性③专制性④刻板性⑤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⑥等级性10.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以人性反对神性,以平等友爱反对等级观念,反对禁欲主义。近代教

6、育的变化特别表现在:①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②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③教育的世俗化④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简答)20世纪以后的教育特点(当代教育发展的特点和趋势):⑴教育的终身化⑵教育的全面化⑶教育的民主化⑷教育的多元化⑸教育技术的现代化11.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12.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㈠中国古代:①《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主张“有教无类”希望把人培养成“贤人”和“君子”,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和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强调忠孝和仁爱。重视因

7、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启发诱导。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强调学习与思考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死而不学则殆”。②墨翟以“兼爱”和“非功”为教。③道家“道法自然”,一切任其自然,便是最好的教育。④战国后期,《礼记》中的《学记》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是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的文章。《学记》提出:“化民成俗,其必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要求“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即主张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学记》提出了教学相长的辩证关系和“师严然后道尊”的教师观;主张启发式教学,“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主张教学要遵循学生心里发展特点“

8、学不躐等”即循序渐进。38㈡西方古代:苏格拉底的问答法又称产婆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