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有效数学情境(论文)

创设有效数学情境(论文)

ID:37485274

大小:36.5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4

创设有效数学情境(论文)_第1页
创设有效数学情境(论文)_第2页
创设有效数学情境(论文)_第3页
创设有效数学情境(论文)_第4页
创设有效数学情境(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创设有效数学情境(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创设有效数学情境提高课堂教学质效——小学数学有效教学情境的创设与思考浠水县第二实验小学郭进军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随着课堂教学“人本”观念的理性回归,情境教学已经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增强课堂教学趣味性,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教学内容价值性的重要手段和有效策略。情境教学的关键是如何创设有效的教学情境。特别是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有效的数学情境,有利于解决数学知识抽象性与学生思维具体性之间的矛盾,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的现实性、逻辑性、联系性和发展性。有效的数学情境能够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提供形象、具体、直观,有生活经

2、验和原有知识体系作支撑的学习场景和学习过程。因此,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是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效的关键。那么,如何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笔者认为:一、基于生活,实现生活经验的数学化小学生所学的数学,侧重于生活中的数学,是为生活服务的数学。小学阶段所必须掌握的数学知识,应该更多地来自于生活,来自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其实,学生在没有系统学习数学知识之前,就已经有了许多生活中的数学经验。8如幼儿园的小朋友没有学习数学,但能够判断事物的大小多少;过去的人们没有学习数学,照常知数、识数、算数;一年级的小朋友没有学习乘法,但

3、凭借生活经验能够算出“三个小朋友每人2个苹果,需要6个苹果”。这就是生活中的数学经验,有一些甚至是与生俱来的,更多的是来自于生活中的学习。因此,小学的数学教学,特别是数学情境的创设就更应该基于学生的生活,从生活中来,为生活服务,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体验数学知识的现实存在,深化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同时,数学知识的学习不能停留在生活层面,而要把生活经验转化成数学能力,从生活经验中构建起数学模型,用生活中的经验来理解和运用数学模型,这也就是所谓的数学化。例如:低年级“数的认识”、“钟表的认识”,中年级的“小数的认

4、识”、“分数的认识”,高年级“方程的认识”、“百分数的认识”等,这些数学知识无不都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那么教学时,就要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创设现实中的生活情境,帮助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理解数学知识,运用数学知识。如小数的初步认识,一开始我们并不追求让学生理解什么是小数?而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认识“3.3、2.5、0.8……”等这样的数。学生通过回顾自己购物的生活经验,就很容易理解3.3元、2.5元、0.8元分别表示的意义。当学生初步理解和认识了小数之后,再根据学生测量的经验,研究1分米=8米=0.1米的

5、现象和原理,从而帮助学生发展对小数意义的认识,分母是10、100、1000……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还如分数的认识,一开始并不要求学生理解“单位1”,而是让学生在平均分一个苹果的过程中认识到像、、……这样的数叫分数。然后让学生经历平均分一个物体到平均分一条线段,从平均分一些物体到平均分一个整体,逐步帮助学生从生活经验中,从形象具体的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概念中的“单位1”。这就是基于生活,实现生活经验数学化的过程。所以,我们在创设数学教学情境时,要多从学生的现实生活出发,找准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生长点和对接点,从而引导

6、学生用数学的眼光、方法和方式来理解生活,发展经验,提升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形成学生的数学能力。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持久、更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二、基于内容,实现数学内容的生活化虽然小学数学知识的学习多半来自于生活,但是数学教学还是必须遵循教材内容的编排规律,必须要以数学知识的内容体系为主线,数学课堂教学的第一要务是为学生学习相关数学知识服务。因此,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首先要考虑的第一要素就是教学内容。如何使相关的数学内容,便于学生理解,引起学生兴趣,其中一个重要的策略就是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尽量体现

7、数学内容的生活化,实现与学生原有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对接。8例如:小学二年级有余数的除法(寻找余数与除数的关系)。许多老师只是简单地从复习有余数除法算式入手,然后让学生观察几道算式中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并总结规律(17÷4=4……1;18÷4=4……2;19÷4=4……3)。学生似乎很容易发现余数是1、2、3,而除数是4,所以余数要比除数小的结论。在这个过程中,老师没有关注引导学生理解为什么余数要比除数小?学生也不一定知道,更不容易说清楚。只有把余数的除法算式还原到学生的生活情境中,学生的理解才会深刻。如有老师在教学

8、这段内容时,首先创设让学生分小棒的情境(把17、18、19根小棒平均分成四份,每份是多少?余多少?)并让学生用算式表示出来(17÷4=4……1;18÷4=4……2;19÷4=4……3)。在学生写出算式时,强调对算式意义的理解:17根小棒平均分成4份,每份是4根,还多1根不够分,所以余1根(同理,18÷4=4……2;19÷4=4……3)。余下的1根、2根、3根都是因为不够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