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羊群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股市羊群行为研究[文献综述]

ID:375273

大小:4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7-07-29

股市羊群行为研究[文献综述]_第1页
股市羊群行为研究[文献综述]_第2页
股市羊群行为研究[文献综述]_第3页
股市羊群行为研究[文献综述]_第4页
股市羊群行为研究[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股市羊群行为研究[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  目:股市羊群行为研究一、引言中国股票市场从1991年成立至今只有短短的二十年时间,市场还不完善,然后即使处在一个较为完善的市场体系中,投资者的相互摸仿仍将非常普遍,这一系列的行为都可以被称作为羊群行为,即“能够导致所有投资者系统错误的行为一致”。这种羊群行为不仅导致了巨大股价泡沫,使市场运行效率受损,而且使得市场系统风险增大,股市变得极其脆弱。鉴于羊群行为在金融市场如此普遍并影响巨大,国内外许多文献对其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二、主体(一)行为金融学相关研究羊群行为是行为金融学研

2、究的一个主要的方面,首先我们就先从行为金融学开始简单的作一个介绍。1.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与发展(1)行为金融学的基础:基于实验和心理研究的经济学1902年法国心理学家Tarde出版了《经济心理学》一书,书中强调了经济现象的主观方面,并提出了主观价值论和心理预期的观点,标志着经济心理学的诞生。1942年Reynaud在其著作《政治经济学和实验经济学》中提出,人的行为并不是严格合乎逻辑的,而往往存在非理性因素;被誉为美国经济心理学之父的Katona则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通过对消费者心理的研究后指出,消费

3、者动机、倾向和期望是影响周期性经济变动的重要因素,并提出消费感情指标(CSI)这一心理预期指标;此外,Dichter、户川行男分别对人类行为的非理性和商品购买行为的动机进行了研究。然而直到20世纪80年代,经济心理学的研究并未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仅有少量研究成果面世。而且综合来看,这段时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消费心理的研究上,理性心理的观念仍在整个经济界占据着主导地位。(2)行为金融学的发展①萌芽阶段19世纪GustaveLeBon的TheCrowd和CharlesMackay的Extraordina

4、ryPopularDelusionandtheMadnessofCrowds在投资市场群体行为的研究中做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也被今天的学者奉为经典之作;凯恩斯基于心理预期提出的股市“选美竞赛”理论和基于投资者“动物精神”而产生的股市“乐队效应”,也是行为金融学萌芽的标志;现代意义上的行为金融理论是从Burrell开始的。在Burrell“以实验方法进行投资研究的可能性”(PossibilityofExperimentalApproachtoInvestmentStudies,1951)的论文中,应用实

5、验将投资模型与人的心理行为特征结合起来,开拓了金融学新领域。.②心理学—行为金融阶段Tversky研究了人类行为与投资决策模型的基本假设相冲突的三个方面:风险态度、心理账户和过度自信,并将观察到的现象称为“认知偏差”。Kahneman最重要的成果是关于不确定情形下人类决策的研究,他论证了在不确定情形下,人们的判断会因为依照“倾向于观测小样本”形成的“小数法则”行事,或因为对自己比较容易接触到的信息的熟悉和对主观概率准确性的盲目自信,而导致决策行为系统性地偏离了基本的经典概率论原理。同时,Kahnem

6、an和Tversky合作,系统地提出并陈述了“前景理论”。与公理式的“期望效用理论”相比,描述式的“前景理论”能够更好地解释“阿莱悖论”,并且用基于参考水平的两步决策假说解释了人们厌恶损失的心理,解决了过去“期望效用理论”不能解释人们明显的风险偏好行为的问题,完善了在不确定情形下的人人类决策行为理论。③金融学—行为金融阶段芝加哥大学的Thaler和耶鲁大学的Shiller是这个时期行为金融学理论发展推动者的代表。Thaler(1987,1999)研究了股票回报率的时间序列、投资者心理账户等问题。Sh

7、iller(1981,1990a,1990b)主要研究了股票价格的异常波动、股市中的“羊群效应”、投机价格和流行心态的关系等。此外,Orden(1998)对于趋向性效应的研究、Ritter(1999)对于IPO的异常现象的研究、Kahneman等(1998)对反应过度和反应不足切换机制的研究都受到了学界和业界的广泛关注。这个时期的行为金融学研究,注重投资者在市场中的表现,并与心理学等其他学科进行了适当的交叉和融合,使得行为金融学的理论框架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2.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基本思路作为有效市场假

8、说的创始人之一,著名经济学家EugeneF.Fama认为,尽管大量文献证明了股价长期回报异常的存在,但市场仍是有效的,因为股价对市场信息的过度反应和反应不足同时存在,异常只是一种“偶然结果”,而且大部分异常是与模型方法有关,适当选择方法就可以消除异常。RobertJ.Shiller反对EugeneF.Fama的观点,他认为不能简单地把过度反应与反应不足当成是“偶然结果”,而忽略其背后的心理学依据。他认为行为金融学并不是要对标准金融学取而代之,有效市场假说在金融学研究中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