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宁经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文献综述】

海宁经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文献综述】

ID:375313

大小:102.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7-07-29

海宁经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文献综述】_第1页
海宁经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文献综述】_第2页
海宁经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文献综述】_第3页
海宁经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文献综述】_第4页
海宁经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海宁经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讨【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  目:海宁经编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问题探讨中国经编业是在成功承接时间经编业转移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凭借高科技含量、卓越的生产效率、独特的产品性能等特点,我国经编在近十年来迅猛发展,创造出世界经编业发展史上的一个新现象—中国经编业世界高地位置越来越突出。步入21世纪,中国经编产业不断优化、市场逐层拉动,以其卓越的效率(最高3600横列/分)、优越的产品(花型丰富、规格齐全、品种繁多)等特性在中国针织工业中表现卓越,占据了十分重要的地位。海宁经编产业起步于20世纪八十年代,目前已成为全国最大的经编产品生产、加工、研发和销售基地,产

2、值约占全国经编产业集群地总量的20%,在行业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海宁经编产业园区在短短的十年中,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内到外,发展为原料、织造、深加工、成品产业链结构完整的经编生产加工销售基地,成为国家纺织新材料基地和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一、国外研究情况(一)产业升级的概念迈克尔·波特(MichaePorter,1990)从较为宏观的层次来考察产业升级。他认为,从理论本质上看,产业升级就是当资本(人力和物力)相对于劳动和其他国家的资源察赋更加充裕时,国家在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发展具有比较优势。而不少经济学家也从中观或微观的层次来界定产

3、业升级问题:格里芬(G.Gereffi,1999)认为,产业升级是一个企业或经济体提高迈向更具利润的资本和技术密集型经济领域能力的过程。无论从宏观或是中微观层面看,产业升级的界定都有其共通之处,即产业结构从较低层次、较低附加值产业为主向高层次、高附加值结构转变以及产业结构效益提高的过程。(二)关于产业集群的理论综述第一个比较系统研究产业集群现象的经济学家马歇尔(Marshall,1890)认为,产业区域内的企业问的相互关系建立在合作、相互依赖和信任的基础上,这些联系促进了创新,产业集群有利于技术、信息、技术诀窍和新思想在集群企业之间的传播与

4、应用。马歇尔关于集群研究的最大贡献是他发现了一种产生集群的“空气”——协同创新的环境。受研究目的与所处历史时代的局限,马歇尔没有将他的协同创新环境这一思路充分展开,挖掘集群产生的非物质原因。近代工业区位理论的奠基人、德国经济学家韦伯(A.Weber)在其著作《工业区位论》(1909)中,从工业区位理论角度来说明产业集聚问题。他把影响工业区位的因素分为两类:一类是区域因素,主要指运输成本和劳动力;另一类是集聚因素,也就是使企业在某一地点集中产生优势的因素。(三)产业竞争力1、产业竞争力的定义戈登(Gordon,1994)认为一个产业可以生产那

5、些可交易的,有利可图的商品可以拥有竞争力。保塞尔(Boltho)认为产业竞争力是“于外部均衡相容的最大可能的生产率增长”。劳尔(Lall,2001)认为产业竞争力意味着可持续发展基础上的相对效率,暗含可持续和效率的问题。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ePorter,1990)通过对企业和产业竞争优势进行深入研究后认为产业竞争力是在一定贸易条件下,产业所具有的开拓市场、占据市场并以此获得比竞争对手更多利润的能力。2、关于产业竞争力的决定因素(1)波特的“钻石体系”根据波特的“钻石模型”,产业竞争力由生产要素;需要条件;相关和支持性产

6、业;企业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机遇:政府六个要素共同决定。其中前四项是关键要素,后两项是辅助要素,它们之间彼此互动(见图1)。图1钻石模型(波特,1990)其中,“生产要素”是指一个国家在特定产业竞争中有关生产方面的表现,如人工素质或基础设施的良莠不齐。“需求条件”是指本国市场对该项产业所提供产品或服务的需求如何。“相关与支持性产业”是指这些产业的相关产业和上游产业是否具有国际竞争力。“企业的战略、结构和同业竞争”是指企业在一个国家的基础、组织和管理形态,以及国内市场竞争对手的表现。“机会”是指~些突发性因素,包括基础科技的发明创新、外国政

7、府的重大决策、战争等。“政府”角色是指政府对其它要素的干预。3、关于产业竞争力的理论基础(1)比较优势理论古典经济学家亚当·斯密(1776)提出了经典的绝对优势理论,认为不同国家在其拥有的绝对优势基础上的国际分工进行贸易,双方都能得到益处。绝对优势理论无法解释当一国在所有产品上都有较高的生产率,而另一国在所有的产品上生产成本都高于其他国家时的国际贸易情况。为了更好地解释国与国之间的贸易,大卫·李嘉图(1871)完善了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概念,将其演化发展为比较优势概念。他认为,商品的相对价格差异也就是比较优势是国家之间进行贸易的基础,市场机

8、制会把一个国家的资源配置到那些具有相对较高生产率的产业中去。一个国家应专门生产那些自己具有较高生产率的商品,而去交换那些自己具有较低生产率的商品。(2)要素禀赋理论对比较优势理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