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 红黄泥田土类

52 红黄泥田土类

ID:37576325

大小:369.13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5

52 红黄泥田土类_第1页
52 红黄泥田土类_第2页
52 红黄泥田土类_第3页
52 红黄泥田土类_第4页
52 红黄泥田土类_第5页
资源描述:

《52 红黄泥田土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52红黄泥田土类红黄泥田主要分布在我国长江以南、南岭以北和云贵高原以东的丘陵红壤地区,以江西、湖南两省分布面积最大,浙南、闽北、粤北、桂北等地均有广泛分布。红黄泥田所在地区年平均温度为17—2l℃,年降雨量为1200毫米以上,无霜期为270—300天,由于气候温暖湿润,一般可二年五熟。水利条件较好而土壤熟化度较高的红黄泥田多以双季稻为主;但有的因水源不足,常栽培一季中稻。黄泥田所处地形一般为海拔200—500米的丘陵地,多为梯田(排田)和垅田,大部分发育于第四纪红色粘土,部分则发育于红壤洪积物和岩石

2、(红砂页岩、花岗岩等)风化物或运积物。红黄泥田在淹水种植水稻过程中,土壤由浅红棕色(或浅棕黄色)变为灰黄色,土色以黄为主,群众通称之为黄泥田;但为了区别发生于贵州和四川黄壤地区的黄泥田,故命名为红黄泥田。一一一、一、、、形成和熟化过程由自然土壤中的红壤,或旱地土壤中的红泥土经种植水稻而发育的红黄泥田,仍保留原来红壤或红泥土的一些特性,随着种稻年限的增长,原来土壤的一些特性逐渐改变,而形成水稻土壤所持有的剖面形态和肥力特性。红黄泥田在形成和熟化过程中,首先是耕作层发生一系列的改变,然后扩展到犁底层和心

3、土层。这种改变随着耕作时间、精耕细作和熟化程度的提高而愈趋深刻。从表52—1可以看出,红黄泥田同荒地红壤和旱地红泥土的性质大不相同,熟化程度愈高,变化愈大。例如,初耕种的死红泥田,其有机质含量、全磷量和盐基代换量仅比红壤和红泥土略有增加,全氮量比红壤略高而同红泥土相近,酸碱度(pH值)只减低到5.7,变化不大;但演变至红黄泥田和乌黄泥田时,变化就非常明显。这时,表土层有机质含量从原来红壤和红泥土的1.38—1.73%增至2.23—3.02%,全氮量从0.09—0.10%增至0.11—0.18%,全磷

4、量从0.04—0.06%增至0.12%左右,盐基代换量从每百克土0.06—1.57毫克当量,增至7.56一12.59毫克当量,酸碱度(pH值)从5.0—5.6变为6.0—6.5。熟化程度不同的红黄泥田,底土层中(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土壤性质亦起相应的变化。乌黄泥田的熟化程度较高,有机质及粘粒下移,所以底土层的有机质、全氮、全磷和盐基代换量等都比熟化度低的死红泥田高,酸性亦减弱。耕作层中有机质及氮、磷等,不仅在量的方面增加,在质的方面亦起了变化。在腐殖质组成方面,红壤和红泥土的富啡酸含量较多,胡敏酸

5、含量较少,胡敏酸和富啡酸比例一般为0.2—0.4;在种植水稻初期,熟化程度比较低时上述比例变化还不大,但随着熟化程度提高,胡敏酸含量显著增加。例如死红泥田的胡敏酸和富啡酸比约为0.2—0.4,乌黄泥田的胡敏酸和富啡酸比则提高到0.6—0.7;氮,磷等有效量亦因熟化程度提高而增加。从表52—2可以看出,乌黄泥田的水解性氮为0.014%,速效磷为0.075%;死红泥田的水解性氮只有0.006%,速效磷为0.028%。于天仁等研究湖南、江西等省第四纪红色粘土形成的红黄泥田的代换性盐况,认为第四纪红色粘土发

6、育的红壤,盐基含量很少,盐基饱和度低(一般在20%以下),代换性酸几乎全部为代换性铝所引起;但此种土壤在垦种水稻以后,由于耕施肥的影响,代换性盐基含量增加了,盐基饱和度也提高了。如湖南长沙综合试验的红黄泥田在多施肥的情况下,代换性钙、镁较代换性氢和铝多(表52—3),盐基饱和度为62.2%,心土层尤高,有的接近饱和;但在耕作粗放和少施肥料的情况下,如湖南衡阳三塘农场的红黄泥田,代换性钙、镁较代换性氢和铝少,表土层盐基饱和度为39.9—42.3%。耕作时间长短与代换性盐基含量亦有关系。在正常施肥的情况

7、下,耕作时间较久,代换性盐基含量亦较高,表土盐基逐渐下移,以至心土层盐基饱和度较表土层略高,酸性减弱;但是在耕作粗放、少施有机肥料的情况下,则盐基代换量和盐基饱和度仍低。红黄泥田的粘粒矿物变化较慢,多保留原来土粒粘土矿物的组成,如第四纪红色粘土形成的红黄泥田仍以高岭石和云泰等为主。土壤中的鉄锰矿物,在水田强烈还原条件下,易被破坏,并被还原而向下淋溶和淀积。从表52—4可以看出,鉄锰在剖面中的分化、淋溶与淀积,在土壤形成过程初期即已开始,并随成土作用的时间增长,分化程度亦加大。例如衡阳三塘农场1954

8、年耕种水稻的红黄泥田,在3—4年内巳有鉄锰下移迹象,到了开垦时间较久之后,耕作层以下多形成有鉄锰结核的淀积层。红黄泥田的剖面层次和质地,一般亦发生若干变化。剖面中由于机械淋溶作用粘粒明显向下移动,至犁底层而淀积;又由于连年耕犁影响,因而形成较表土粘重密实的犁底层,与原来红泥土的犁底层大不相同,农民称之为土塥,能托水、托肥。耕作层的质地,由于施肥及改良措施的影响,也发生变化,特别是城市村庄附近,经常施塘泥、土杂肥或砂泥肥的地区,变化显著。在城镇附近,每年每亩施用泥肥一般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