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蒲松龄之“孤愤”

论蒲松龄之“孤愤”

ID:37583354

大小:57.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5

论蒲松龄之“孤愤”_第1页
论蒲松龄之“孤愤”_第2页
论蒲松龄之“孤愤”_第3页
论蒲松龄之“孤愤”_第4页
论蒲松龄之“孤愤”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蒲松龄之“孤愤”》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论蒲松龄之“孤愤”摘要作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创作了被世人广为传颂的《聊斋志异》而其“孤愤”的主要创作心态也越来越多的为学者所研究。生不逢时,贫困潦倒,长期生活在封建统治的压迫之下,他以遗世独立的姿态观察着周围的生存环境,封建官吏对劳苦大众的压迫,朋友对其创作的不理解,家庭生活的长期贫困,屡试不第的种种绝望,才发现自己与这样的社会格格不入,在文字狱与统治者的高压之下,他只有通过将自己的“孤愤”之情寄托到《聊斋志异》中并通过各种典型形象的塑造和故事情节的编排来抒发自己的情感。所以本文将进一步研究蒲松龄的

2、创作心态及其精神世界。关键词:蒲松龄;孤愤;《聊斋志异》AbstractAsa"Chinesekingoftheshortstory"PuSonglingcreatedbytheworldwidelyfamous《Liaozhaizhiyi》themainStrangeTalesfromLiaozhaicreationmentality"indignation"isalsomoreandmorescholars.Thepoor,longlifeintheBornUnderABadSign,underfeuda

3、loppression,hewatchedthesurroundingenvironmentwithindependenttheattitudeofthetoilingmasses,theoppressionoffeudalofficials,friendsdonotunderstandofitscreation,thelong-termpoorfamilylife,notthefirsttryallsortsofdespair,onlytofindthemselveswithsuchsocialmisfit

4、s,underhighpressuretheinquisitionandtherulers,heonlythroughhis"indignantfeelings"to"sustenanceStrangeTalesfrom《Liaozhaizhiyi》,andthroughavarietyoftypicalimageandthepresentationofthestorytoexpresstheirfeelings.SothispaperwillfurtherstudythecreationofPuSongli

5、ngandthespiritualworldKeywords:PuSongling;indignantfeelings;《Liaozhaizhiyi》引言蒲松龄出生于一个没落地主兼商人的家庭,他从小就受正统的封建思想教育。然而不幸的是,他的一生愤愤不得志,大半生都奔走在科举的道路上,生活的贫困加之他长期住在农村,这使他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劳动人民并更加深刻地了解到人民的疾苦。他亲眼目睹了农民的悲惨生活,落魄书生深陷科举考试的痛苦挣扎,上层统治者和贪官污吏的丑恶嘴脸,这种种社会现状激起了他对现实生活的不满。但在清代

6、文字狱和统治者的高压下,他无处宣泄心中的苦闷只有借助种种花妖狐魅的离奇故事来书写自己心中的愤恨与不满。以“孤愤”的心态创作了一部《聊斋志异》,通过这部作品反映了其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及对理想生活的向往,而本篇论文也将进一步来研究蒲松龄的创作心态及其精神世界。一.“孤愤”的出处及其基本内涵康熙十八年(1679)春天,那年蒲松龄四十岁,《聊斋志异》也初步成书,蒲松龄便写了《聊斋自志》叙述创作过程和动机。在《聊斋自志》中作者写到:“集腋成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1]。其“自志”表明《聊斋志异》是发愤

7、之作,孤愤之书,“孤愤”来源于蒲松龄自身所遭受的深重苦难以及身处社会底层所体验到人民的疾苦,将孤愤二字拆开来,可以理解为“众人皆醉我独醒”的孤独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愤怒。在《聊斋自志》中作者明确地将其作品的创作心态定义为“孤愤”。不同学者对于“孤愤”的定义是有一定的差别的。“孤,单独,孤单;愤,因不满意而感情激动”[2]。“愤者,憋闷,怨恨也。这是人类面对强大的异己力量并在困境,逆境之中所产生的一种带有否定性的情感,孤者,单独,无伴,无助也。”[3]就其基本内涵,我们再联系其生平经历与其生活的社会背景可以

8、得出他的“孤愤”心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创作价值得不到承认的苦闷与怨愤;二是人生价值无法实现的痛苦与悲愤;三是个人欲望难以满足的压抑与不安。吴九成先生《聊斋美学》一书就从四个方面分析了蒲松龄“孤愤”心态的情感内涵,认为它是“一个在科举道路上艰难跋涉而终于倒下的封建知识分子的满腔悲愤”,“是蒲松龄对封建黑暗政治的强烈义愤”,“是作者对劳动人民苦难遭遇所倾述的一种忧愤”,“喊出了封建礼教束缚下的无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