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安忆笔下的女性与都市的关系文献综述

论王安忆笔下的女性与都市的关系文献综述

ID:37627135

大小:36.24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6

论王安忆笔下的女性与都市的关系文献综述_第1页
论王安忆笔下的女性与都市的关系文献综述_第2页
论王安忆笔下的女性与都市的关系文献综述_第3页
论王安忆笔下的女性与都市的关系文献综述_第4页
论王安忆笔下的女性与都市的关系文献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王安忆笔下的女性与都市的关系文献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王安忆研究文献综述一、王安忆简介王安忆,女,原籍福建省同安县,1954年3月6日生于南京,作家茹志鹃的次女。1955年随母移居上海,1970年到安徽五河插队,1972年考入江苏省徐州地区文工团,1978年调回上海《儿童时代》任编辑。现为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上海市作家协会主席,上海市复旦大学教授。1976年发表散文处女作《向前进》,1978年发表短篇小说处女作《平原上》,之后1979年发表小说《谁是未来的中队长》和1980年发表小说《雨,沙沙沙》引起文坛的关注。至今王安忆一直保持创作的活力,发表了多部作品,80年代的《六九届初中生》、《米尼》、《流逝》、《

2、小鲍庄》、“三恋”、“雯雯系列”短篇等;90年代的《纪实与虚构》、《长恨歌》、《叔叔的故事》、《伤心太平洋》、《我爱比尔》等;新世纪以来的《富萍》、《遍地枭雄》、《桃之夭夭》、《启蒙时代》、《天香》、《骄傲的皮匠》等。王安忆的作品影响很广泛,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并多次获得全国优秀小说奖:《本次列车终点》获1981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流逝》、《小鲍庄》分别获得1981—1982年、1985—1986年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2000年《长恨歌》获得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04年《发廊情话》获得第三届鲁迅文学优秀短篇小说奖,以及其他各种文学奖项,而王安忆本人也曾

3、获得马来西亚《星洲日报》“最杰出的的华文作家”称号等。二、王安忆的相关创作研究王安忆早期以“雯雯系列”式温情圆润的创作风格引起文坛的关注,给文坛注入一支新鲜迥异的写作血液。程德培认为,她的作品是从“胸腔里唱出的”,这恰恰是托尔斯泰谈论自己最初创作《幼年˙少年˙青年》时讲到的感情写法。程德培,《“雯雯”的情绪天地——读王安忆的短篇近作》,《上海文学》,1981年也有论者认为:“在艺术形式的创新上,她也许不如孔捷生;在捕捉生活的情趣上,她也许不如贾平凹;在曲折故事的编制上,她也许不如叶辛;在笔法的凝练简峭上,她也许不如甘铁生。然而,在对生活的思索和咀嚼上,她

4、和她的这些文学伙伴们是一样认真的;而对人物心理和生活哲理的体察和细腻表现上,她还有别人所不及的地方。她的小说,在坦诚而略带稚气、细致而时露灵秀的笔触中,为读者展示了她所亲历、所看取、所感受到的那一份人生。”曾镇南,《秀出于林——谈王安忆的短篇小说》,《读书》,1981年“雯雯系列”最终以《69届初中生》长篇的形式结束这时期的情绪写作,王安忆说:“‘雯雯’在《69届初中生》里的半截变相至少是预示着我企图要走出个人经验,好比生产力冲破生产关系,我在谋求发展。”3王安忆张新颖,《文学谈话录/谈话录(六):写作历程》,《西部》,2008年随后1985年开始在国内

5、“寻根文学”思潮以及爱荷华“国际协作计划”的影响之下,王安忆将视线从个人的自言自语式的空间转移到了民族文化的层面进行文学创作,连续创作有《小鲍庄》《大刘庄》等寻根派文学作品,再次引起文学界的关注。冰心曾为《小鲍庄》作序写到:“我能看出她敞开了胸怀,睁大了眼睛来观察,沉入而又真诚地写出她看到的一切。她自己说‘真诚是比一切都更为重要的,失落了真诚,无论是做一个作家,做一个妻子,做一个人,都是不成的。’这也是使我惊叹而从心底欣赏和同情的句子。从我这大半辈子的观察中,并不是每个作家都是把做一个作家的真诚,做一个妻子(或丈夫)、做一个人的真诚,放在同一个立足点上来

6、实践的。”陈思和评论道:“虽然文字的直朴无华,如同王安忆一贯的小说那样;在文字背后却隐藏着一个难以用文字描述的世界。它包含了作家对一个古老民族的历史和现状的严肃思考。或许这种思考并非出于理性,但有了它,才使作家的艺术感觉富有超越个体经验以上的力量。这种凝沉厚重的力量,成为《小鲍庄》与王安忆以前的作品的区别之一。”陈思和,《对古老民族的严肃思考——谈<小鲍庄>》,文学自由谈,1986年刘俊光称《小鲍庄》为王安忆的“一块新的里程碑”。刘俊光,《王安忆:一块新的里程碑》,文学自由谈,1986年王安忆开始摆脱了早期直觉写作,进入一种自觉写作。同时期前后,伴随着文

7、学界对《小鲍庄》高赞的同时,王安忆从挖掘民族文化心理的桎梏中走出来,创作出“三恋”(《小城之恋》《荒山之恋》《锦绣谷之恋》)和《岗上的世纪》等有关“性爱”“人生”的作品,却引起文坛的激烈争议,褒贬不一,尽管1986年王安忆在国际讨论会上作的《面对自己》的演讲,提出“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的小说创作追求。对其写作姿态持明确赞赏态度的正如杨斌华《生命的苦闷与饥渴——读王安忆的中篇<小城之恋>》说道:它如此鲜明而集中地刻画了特定环境下人物性饥渴的心里流程,贡献了一幅生命本能的强烈跃动的情态,这在王安忆的全部创作中,乃至对整个文坛而言,却都具有突破性的意义而将引人

8、注目。陈思和也认为:安忆的努力于当代文学创作不是没有意义的,她把这个题目置于一个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