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规划地政及工程事务委员会119CD-新界北部雨水排放系统改善计划-C部分

立法会规划地政及工程事务委员会119CD-新界北部雨水排放系统改善计划-C部分

ID:37665461

大小:690.38 KB

页数:8页

时间:2019-05-28

立法会规划地政及工程事务委员会119CD-新界北部雨水排放系统改善计划-C部分_第1页
立法会规划地政及工程事务委员会119CD-新界北部雨水排放系统改善计划-C部分_第2页
立法会规划地政及工程事务委员会119CD-新界北部雨水排放系统改善计划-C部分_第3页
立法会规划地政及工程事务委员会119CD-新界北部雨水排放系统改善计划-C部分_第4页
立法会规划地政及工程事务委员会119CD-新界北部雨水排放系统改善计划-C部分_第5页
资源描述:

《立法会规划地政及工程事务委员会119CD-新界北部雨水排放系统改善计划-C部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CB(1)969/06-07(01)資料文件立法會規劃地政及工程事務委員會119CD-新界北部雨水排放系統改善計劃-C部分目的本文件向各委員簡介當局擬把119CD號工程計劃「新界北部雨水排放系統改善計劃-C部分」的部分工程提升為甲級;按付款當日價格計算,估計所需費用約為1億2,370萬元,以便改善在粉嶺龍躍頭、軍地南和嶺仔現有的雨水排放系統。工程計劃的範圍2.現建議提升級別的雨水排放系統部分工程範圍包括-(a)在龍躍頭和軍地南建造長約3公里、闊度介乎1.5至35米的排水道,以及長約0.2公里、闊度介乎5至16米的箱形

2、暗渠,並進行附屬工程;以及(b)在嶺仔建造長約0.3公里、闊2米的排水道和進行附屬工程。我們計劃在2007年年中展開工程,在2010年年中完成。擬議工程的位置圖和典型切面圖載於附件一。理由3.新界北部由於多年來持續發展,加上土地用途轉變,許多天然地面已經鋪築,無法透水,以致雨水再不能自然地滲入泥土流散。結果地面徑流大增,令現有的雨水排放系統和河道不勝負荷。因此,在暴雨期間,新界北部多處地方容易水浸。24.在擬議工程完成後,有關地區在暴雨期間的水浸風險將可減低。在龍躍頭、軍地南和嶺仔的雨水排放系統的防洪水平,將可大致提

3、升至可1抵禦重現期為十年一遇的暴雨。對財政的影響5.按付款當日價格計算,估計擬議工程所需費用約為1億2,370萬元,分項數字如下-百萬元(a)在下述地區建造排水道及進行98.0附屬工程(i)龍躍頭和軍地南82.0(ii)嶺仔16.0(b)紓減環境影響措施4.7(c)顧問費9.9(i)合約管理0.7(ii)工地監管9.2(d)應急費用11.1總計123.7(按付款當日價格計算)6.我們估計擬議工程計劃引致的每年經常開支約為80萬元。公眾諮詢7.我們在2005年5月23日和2005年4月13日,就擬議工程分別諮詢北區區議

4、會和粉嶺鄉事委員會,獲委員支持進行擬議工程。1「重現期」是指根據統計平均每隔若干年便會出現一次某程度的水浸。重現期愈長,表示發生較嚴重水浸的機會愈低。38.我們在2005年12月2日根據《道路(工程、使用及補償)條例》的規定,在憲報公布擬議工程,及後一共接獲四份反對書。其中三名反對者關注他們的土地遭收回,而另一名反對者關注施工期間對環境引起的不良影響。經我們澄清工程計劃的詳情,並修訂有關計劃以縮減所須收回和清拆的土地和構築物後,三名反對者已撤回反對書。雖然我們已向餘下的一名反對者詳細解釋收地的需要,但我們未有收到他任

5、何的回應。這份反對書已視作仍未能調解。經考慮有關反對書後,行政長官會同行政會議在2006年12月5日,授權進行作出修改後的擬議工程。對環境的影響9.擬議工程不屬於《環境影響評估條例》指定的工程項目。我們已完成一項環境研究,所得的結論是,擬議工程不會對環境造成長遠的負面影響。至於施工期間所造成的短期影響,我們會實施緩解措施,控制噪音、塵埃和工地徑流,以符合既定的標準和準則。這些措施包括使用臨時隔音屏障、低噪音機器/設備和在工地灑水,以減低工程所產生的噪音和塵埃。我們亦會定期巡視工地,確保上述建議的緩解措施和良好的工地施

6、工方法得到妥善實施。10.在工程的策劃和設計階段,我們已考慮如何盡量減少產生建築和拆卸(下稱「拆建」)物料。舉例來說,我們在決定擬議排水道的路線時,已顧及盡量減少進行挖掘工程和拆卸現有構築物,以及採用標準化鋼筋混凝土結構組件,以減少使用模板。我們會鼓勵承建商使用木材以外的物料搭建模板,以及使用可循環再造的物料進行臨時工程。我們亦會規定承建商在工地把拆建物料分類,以便從中回收可再用/可循環再造的物料,並盡可能在工地或其他合適的建築工地再用惰性拆建物料(例如以挖2掘物料作為填料),以盡量減少把拆建物料運送到公眾填料接收設

7、施處置。為進一步減少產生建築廢料,我們會鼓勵承建商盡量利用已循環再造和可循環再造的拆建物料。11.我們亦會要求承建商提交廢物管理計劃(下稱「管理計劃」)以供批核。管理計劃須載列適當的緩解措施(例如撥出地方供分隔廢物),以避免及減少產生拆建物料,並把物料循環使用。我們會確保工地日常運作與2公眾填料接收設施已在《廢物處置(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規例》附表4訂明。任何人士均須獲得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發出牌照,才可在公眾填料接收設施棄置公眾填料。4核准的管理計劃相符。我們會利用運載記錄制度,監管公眾填料和拆建廢料分別運到公眾填料接

8、收設施和堆填區作棄置的情況。我們會要求承建商把公眾填料與拆建廢料分開,以便運至適當的設施處理。我們並會記錄拆建物料的處置、再用和循環使用情況,藉此進行監察。12.我們估計這項工程計劃會產生大約289400公噸拆建物料。我們會在工地再用其中約87700公噸(30%),把另外191600公噸(66%)運到公眾填料接收設施供日後再用。此外,我們會把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