染料 作业整理

染料 作业整理

ID:37677471

大小:141.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5-28

染料 作业整理_第1页
染料 作业整理_第2页
染料 作业整理_第3页
染料 作业整理_第4页
染料 作业整理_第5页
资源描述:

《染料 作业整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染料概述1染料的含义及构成条件答:染料是能够通过介质(比如水)上染染着物(纤维),并与之以某种方式结合,从而使染着物产生颜色,并具有一定牢度的化学物质。染料的构成条件:1在织物上可染得鲜艳的颜色;2、具有良好的染色性能:具有一定的溶解性能,能溶于某种介质;与纤维有一定的结合力(范德华力、氢键、离子间力、共价键),可以从染浴中转移到纤维上;具有均匀染色的性能;3、具有相当好的染色牢度,染料本身在光热空气等环境下的化学稳定性好,能与纤维以某种方式结合,且具有一定的染色牢度4。使用方便,成本低廉,对人体、环境无害。2染料与颜料的区别答:相同点:强烈的发色能力,良好的化学稳定性溶

2、解性:染料可溶于水或有机溶剂或通过某种途径变为可溶;颜料不溶结合力:染料与纤维有结合力;颜料与纤维不能结合,借助黏合剂黏着于纤维表面化学组成:染料组成为有机芳香化合物;颜料组成为有机或无机化合物应用范围:染料应用于纺织品、纸张、皮革、食品;颜料主要应用于纺织品、油墨、油漆、涂料3染料有哪几种分类方法?说明分类依据和各自优缺点答:1.按结构分类:如偶氮结构、蒽醌结构、靛族、三芳甲烷结构等依据:染料的共轭发色体系、染料的合成方法优点:体现颜色与结构之间的关系;有利于染料合成方法的研究;有利于了解染料的结构与化学性能之间的关系.缺点:染料品种很多,有些染料难于分在某一个结构类型

3、中;没有涉及染料的应用性能,不利于与应用人员对染料的选择2按应用分类:如水溶性染料的酸性染料、酸性媒介染料、酸性络合染料、中性染料、直接染料、活性染料、阳离子染料;非水溶性染料的分散染料、还原染料、硫化染料、不溶性偶氮染料、缩聚染料。依据:染料的染色对象、染色方法和染色性能。优点:有利于染料的选择使用;有利于染色工艺条件的选择;有利于判断染料与纤维之间的结合牢度。缺点:不能反映出染料的发色体系;难于从应用分类出发选择合成的方法。4商品染料命名法有哪两种?说明染料名称中各段含义答:1,三段命名法:由染料的属名、色称和符号三部分组成的命名方法。属名(又称冠称):表示染料的应用

4、对象、应用方法及染色性能等信息。色称:表示染料的基本颜色。词尾(尾注):用数字或字母表示各种的染料的不同性能。2系统命名法染料中间体1什么是染料中料?哪些常用?哪几类反应合成?答:染料中间体:是合成过程中,原料与染料之间的中间产物。常用中料是尚未具有染料特性的芳香族化合物,常见的有芳甲烷类中间体、萘系中间体、蒽醌系中间体等。这些反应主要归为3类:1,通过亲点取代使芳环上的H原子被-No2,-Br,-Cl,-SO3Na,-R等基团取代反应;芳环上已有取代基转变成另一种取代基的反应变;形成杂环或新的碳环的反应,即成环缩合。有磺化反应;硝化反应;卤化反应;胺化反应;羟基化反应;

5、烷基化反应;芳基化反应;考尔培反应;氨基酰化反应;氧化反应;成环缩合反应。2.方胺重氮化反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答:1)亲电试剂的产生:NaNO2+HCl→HNO22)亲电进攻Ar-NH2+Cl-N=O→Ar-NH-N=O+HClN-亚硝基苯胺3)重排Ar-NH-N=O→Ar-N=N-OH→Ar-N=N+H2O影响因素1芳伯胺的碱性强弱的影响:带供电子基(碱性强)的芳伯胺反应活性强,易生成铵正离子,在酸中溶解度高,不易形成重氮氨基正离子2酸用量的影响:酸在整个重氮化反应中的作用:溶解芳伯胺;生成亲电试剂;保证重氮盐的稳定性,防止形成重氮氨基化合物。但若酸的浓度太高,则亚硝酸易

6、分解,芳伯胺易转化为铵正离子,芳伯胺浓度降低,反应速度减慢。胺酸比:理论上,胺酸比为1:2;一般芳伯胺:不带取代基或带供电子基的芳伯胺,胺酸比=1:2.2~1︰2.5,采用2mol/L的HCl浓度;具有一般吸电子基的芳伯胺:例对硝基苯胺,胺酸比=1:3.6,采用6mol/L的HCl浓度;具有多个吸电子基的芳伯胺:例2,4-二硝基苯胺,采用冷浓硫酸作酸剂,亲电试剂为N+=O。3、亚硝酸钠用量的影响:根据反应式,亚硝酸钠的用量与胺为1:1。但由于亚硝酸不稳定,有部分要分解,所以实际用量为胺的1.05~1.1倍。亚硝酸钠也不能过多,太多造成浪费、污染,并且将对下一步的偶合反应有

7、影响。一般在重氮化结束后,用尿素除去过量的亚硝酸。H2N—CO—NH2+2HNO2→CO2↑+2N2↑+3H2O4、反应温度的影响:在高温时,亚硝酸、重氮盐不稳定,因此反应在低温下进行,一般为0~5℃。若重氮盐较稳定,则可以稍高一些,在10~15℃反应。3.重氮盐偶合反应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答:反应机理:从反应机理看属于亲电取代反应,反应式如下:(手写)反应分两步:带正电荷的重氮正离子进攻偶合组分芳核上电子云密度较高的碳原子形成中间产物,这一步是可逆的;中间产物迅速失去一个氢原子,而生成相应的偶氮化合物。此时,反应不可逆。(手写)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