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影》教案(李晓莉)

《背影》教案(李晓莉)

ID:37791567

大小:2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5-31

《背影》教案(李晓莉)_第1页
《背影》教案(李晓莉)_第2页
《背影》教案(李晓莉)_第3页
资源描述:

《《背影》教案(李晓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背影》教案尚市二中李晓莉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理解、积累“狼藉、颓唐、琐屑、蹒跚、踌躇、交卸、典质”等词语。2、品味文章朴实却饱含深情的语言。过程和方法目标:1、体会关键性语句的含义和表达作用。2、学习本文独具匠心的传情艺术和精巧的构思。3、体会作者的感情流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察深厚而动人的父子深情,激发学生对父母的爱心。教学重点:本文在特定情境下对父亲“背影”所进行的细致描写,体味父子深情。教学难点:本文在特定情境下对父亲“背影”所进行的细致描写,体味父子深情。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展示学生(一)目标和要求: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全文,感知全文内容。(

2、二)学生自学1.完成“我的积累”“我的搜集”我的积累(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颓唐(tuí) 琐屑(suǒ) 赋闲(fù) 奔丧(sāng)差使(chāi) 蹒跚(pánshān) 狼藉(jí) 箸(zhù)(2)根据拼音写汉字。狼jí(藉) sùsù(簌簌) pánshān(蹒跚) shì(拭)擦 举zhù(箸)(3)解释词语交卸:解除,除去了。踌躇:犹豫。祸不单行:不幸的事接二连三地来临。光景:本文指家中的境况、状况。我的搜集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祖籍绍兴,生于江苏海洲,后随父定居扬州。现代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他的散文以文笔

3、洗练,语言秀丽著称。散文集《背影》《欧游杂记》等收在《朱自清文集》里。2.写作背景朱自清1916年暑假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班,1917年暑假提前一年考入哲学系,这一年冬天,71岁的祖母在扬州病逝,父亲办完丧事后,为了谋生,又匆匆前往南京谋职。朱自清也要回北京大学读书,因而同行至南京。本文就是记叙3他们在浦口火车站分别的情景。2.完成“我的自主学习”中“我的合作探究①教师设计的问题”我的合作探究①(1)本文因其成功地表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思考:本文是从背影这个角度来表现主题的,文中一共四次写到背影分别是什么?(2)文中哪一次的背影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有感

4、情地朗读文中相关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次背影的?进而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正面描写父亲,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3)父亲的“背影”让我们难以忘怀,父亲简单的话语同样朴实情深,找出文中父亲的话语,有感情地朗读,体味其中的含义。(4)文中的作者在当时是不是一开始就体察到了父亲的爱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有类似的经历吗?第二课时二、师生互动(一)展示教师1.教师检查、纠正、补充学生“我的积累”“我的搜集”2.教师检查并与学生交流“我的合作探究①教师设计的问题”的答案。我的合作探究①(1)本文因其成功地表现了“父爱”这一主题而被人们广为传诵,读完这篇散文,思考:本文是从背影这个角度来表现

5、主题的,文中一共四次写到背影分别是:  ①点题的背影 ②买橘子的背影  ③离别时的  ④思念中的(2)文中哪一次的背影描写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有感情地朗读文中相关内容,思考:作者是怎样描写这次背影的?进而思考:作者为什么不正面描写父亲,而只是写父亲的背影?以买橘的背影为例:作者首先写了父亲的衣着(突出黑色)→沉重背影让人忧心  ↓接着写走路姿势(蹒跚)→蹒跚的背影让人担心  ↓然后写爬月台动作(“攀”“缩”“倾”)→艰难努力的背影让人揪心父亲的“背影”是本文感情的聚集点,这张“背影”凝聚着“深深的父爱”,我们就要写最动情的事,最感人的瞬间。(3)父亲的“背影”让我们难以忘怀,父亲简单

6、的话语同样朴实情深,找出文中父亲的话语,有感情地朗读,体味其中的含义。a、不要紧,他们去不好。(父亲当时急于谋事,在生存的巨大压力下,忧心如焚,但是儿子在他心目中高于一切,唯恐儿子路上有什么闪失,所以最后决定还是由自己亲自送。)3b、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父亲已经把儿子送上车,已经关照得无微不至,儿子也劝父亲可以走了,而父亲还觉得没有尽够心意,看见站上有卖橘子,便要给儿子买橘子。过铁道不容易,父亲也看在眼里,自己费点事,能让儿子受用,他是心甘情愿的。他还生怕儿子跟着出来,忘了行李。父亲的关怀真是无微不至。)c、我走了,到那边来信!(父亲又惦念路途平安,要等到儿子回到

7、北京来信报平安,才能放心。)d、进去吧,里边没人。(父亲走了几步就回头,可见心里还是惦记着儿子,依依不舍。他又想到儿子所带的行李一刻也不能疏忽,叫儿子小心,什么都为儿子着想。)(4)文中的作者在当时是不是一开始就体察到了父亲的爱呢?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你有类似的经历吗?当时作者并未完全体察到父亲的爱子之心,因为那时的心智还不成熟,对父亲的行为方式往往以为陈旧而反感,成年后成熟了,理解了父辈的行为方式。(二)互动交流3、学生就本文学习中还存在的问题,提出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