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江裂谷区三叠系岩石物性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右江裂谷区三叠系岩石物性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

ID:37806751

大小:271.66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5-31

右江裂谷区三叠系岩石物性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_第1页
右江裂谷区三叠系岩石物性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_第2页
右江裂谷区三叠系岩石物性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_第3页
右江裂谷区三叠系岩石物性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_第4页
右江裂谷区三叠系岩石物性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_第5页
资源描述:

《右江裂谷区三叠系岩石物性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矿床地质1997年MINERALDEPOSITS.第16卷第4期珥口一、右江裂谷区三叠系岩石p性{3特征0及其与金化的关系.尸盟堕焦王张晓豪盛雪芬(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南京)提要:本文阐述了右江裂各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控矿层位三叠系百蓬组泥质粉砂岩及砂质泥岩的粒度,比表面、孔骧度及孔隙类型和渗透率等物性特征,讨论了与其成矿流体的搪回、水岩反应及其有效浸取围岩矿物质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成矿流体和成矿物质主要来自于地层;由于热液向低势能方向迁移,造成断裂发育的盆地边缘区和水下隆起周围的环状断

2、裂带为金矿床沉淀的场所。井通过形成金矿所需热液量的估算得出,该区金矿床的形成,是由于热流体(发生在矿区及其外围)的探循环作用或者是流体多次循回叠加作用。,一中,,,,,主盘词:互!I金矿化璺芏咝蓥堕衄金属浸取量/。/匕右江裂谷区是我国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的主要产区,其矿床主要产在一套沉积岩系里。岩层无明显变质作用,至今尚未发现大型金矿床与岩浆岩活动之间的直接联系(刘东升,1989;张景荣,1992;谭运金,1994)]。不言而喻,金矿床的形成主要是含金建造中的成矿物质在成矿热液和岩石之间重新分配的结果。那么,岩石的物理性质,诸如粒度、孔隙度

3、和渗透率等无疑是影响成矿热液对矿源层中成矿物质进行有效地淋滤并迁移的重要因素。然而以往却忽略了这方面的研究工作,至今积累资料甚少。由于多孔介质的流体力学性质极其复杂,即使先进的计算机技术也难以做到对其进行准确的定量模拟。因此,这里仅从定性的角度,对矿源层岩石的物理性质与金成矿作用的关系,作初步的探讨,并用简化了的定量模式对成矿热液的数量及其携带的金属量进行了估算。1含金建造地层岩石粒度及比表面中三叠统百蓬组是本区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控矿围岩及重要的矿源层之一,它是一套盆地相的浊流沉积,其岩性主要由泥质粉砂岩和砂泥岩组成。鲍马序列的A层碎屑岩

4、平均粒径3.37(0.097)mE,比一般浊积岩的平均粒径细得多,属微粒级;B、C层平均粒径分别为4.13(d0.0625)mm和4.17(O.0620)mE,属粉砂级。利用粒度分布的标准偏差对岩石的分选等级进行划分,百蓬组浊积岩属分选中等的岩石一Io_。一般岩石孔隙度与分选好坏成正变关系,说明该组岩石可能具有相对较大的孔隙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9488101)和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编号960284154)资助张景荣.1938年l0月生,1968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质系地球化学专业t现任南京大学地球科学系教授t长期从事矿床

5、地球化学研究。邮政编码:2100931996—11—22收穑,1997—05—30修改回。由陌景连编辑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第16卷第4期张景荣等:右江裂各区三叠系岩石物性特征及其与金矿化的关系341比表面是单位体积岩石内颗粒的总表面积,它是表征碎屑岩分散度的一个参数。本次研究共对四个岩石样品进行了比表面分析,两个为矿源层样品,两个高龙金矿原生矿石样品。结果表明,未矿化岩石的比表面积很大,高达12~13m/g,说明岩石颗粒具有高的分散度。相反,矿化岩石样品的比表面积就小得多,只有2~5.7m/g,相应孔隙度降低至

6、1左右,渗透率l~2md;这与成矿期后熟液的各种组分对岩石孔隙充填、胶结有关。从化学动力学角度看岩石比表面直接影响水岩反应时岩石与流体接触时产生的分子表面现象。因此,岩石颗粒越细、比表面越大,颗粒表面吸附水的数量就越多,水岩反应离子交换的量就大,那么,成矿物质转移到溶液中的数量也就越多。wehrietal(1989)研究V、Fe等元素氧化还原过程中水合氧化物表面催化作用时指出}水合氧化物的OH一离子中的O一电子给予体具有与溶液中的H及金属离子进行交换的能力,以M一O—M。(其中M为水合氧化物中的金属离子,M。为溶液中的H+或金属离子)形式

7、催化VO及Fe的氧化,并且反应速度与水合氧化物表面M—O的密度有关。我们知道,Au在溶液中具有软酸性质,能与软碱如CN一和HS一形成稳定的络合物。因此,那些处于高度分散状态(比表面积大)的岩石使得热液中的HS一等离子更有效与岩石中的金络合,把岩石中的金转移到热液中进行迁移。2含金建造岩石孔隙度及渗透率未遭受热液蚀变岩石中孔隙发育情况与成岩作用的强度密切有关。不同成岩阶段,岩石的孔隙形态特征及孔隙度均发生明显的变化;而孔隙特征及孔隙度的变化导致的岩石渗透率改变将直接影响成矿热液的迁移。2.1成岩作用孔隙度的变化及孔隙类型桂西北地区中三叠统中

8、,有机质镜质体反射率(R。)平均值1.83,表明百蓬组含矿地层的成岩作用强度基本上已达到中成岩阶段的晚成熟期。一般说,整个中成岩期孔隙度的变化可分三个阶段:①中成岩期的未成熟期,沉积物主要经受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