瓦斯地质学第三章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第二讲

瓦斯地质学第三章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第二讲

ID:37820738

大小:3.91 MB

页数:39页

时间:2019-05-31

瓦斯地质学第三章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第二讲_第1页
瓦斯地质学第三章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第二讲_第2页
瓦斯地质学第三章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第二讲_第3页
瓦斯地质学第三章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第二讲_第4页
瓦斯地质学第三章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第二讲_第5页
资源描述:

《瓦斯地质学第三章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第二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第三章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理论第一节地球的内部结构和板块构造学说第二节中国古板块的划分第三节中国区域构造及其演化第四节板块构造与中国煤层瓦斯赋存分布第五节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特征©2009,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1第五节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特征一、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演化特征二、平顶山矿区构造演化和控制特征三、平顶山矿区瓦斯地质规律研究四、平顶山八矿瓦斯地质规律©2009,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21第五节平顶山矿区瓦斯赋存构造逐级控制特征一、区域大地构造位置

2、及构造演化特征二、平顶山矿区构造演化和控制特征三、平顶山矿区瓦斯地质规律研究四、平顶山八矿瓦斯地质规律©2009,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3一、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演化特征平顶山矿区位于华北板块南缘平顶山©2009,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42一、区域大地构造位置及构造演化特征平顶山矿区位于秦岭造山带后陆逆冲断裂褶皱带渑池NF7SF1天水潼关F1宝鸡平顶山F1F5F西安F2I1宜阳4F8F3F9F18F5鲁山F7丹凤F7FF13F4I舞阳略阳6南坪SF2F16SF1I2周口勉县II

3、I1淮南汉中F15南阳石泉IIIF1F14F8F17安康F9III2F16襄樊信阳F3合肥F10F13F11SF2城口II1随州F12IIF6SF1II2F19SF2F20050100km武汉©2009,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5秦岭造山带后陆逆冲断裂褶皱带的基底与盖层的特点表明,它具有华北型的地壳结构,即具有早前寒武纪结晶基底(Ar-Pt1)1800Ma左右的吕梁运动构造界面和中新元古代以来的不同盖层,并以古生界盖层中普遍缺失O2-C1地层为特征性的标志。盖层遭受印支、燕山及喜马拉雅期构造作用而有不同程度的变

4、形。该区与华北地块内部不同的特殊之处,是其盖层从沉积到构造变动由于直接受造山作用的影响,其变质变形与岩浆活动向造山带方向逐渐增强。长期把这一带称为华北地台向秦岭地槽的过渡带,把南缘的洛南-栾川-方城断裂称为台槽边界断裂。©2009,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63石炭-二叠-三叠系,在该区仅沿其北缘的三门峡、宜阳-鲁山-平顶山一线分布,图3-51,其岩层组合与古生物群落等和华北地块内部基本一致,只是后期卷入秦岭陆内造山作用,遭受构造变动变形与岩浆活动,成为造山带北缘组成部分。故其沉积地层地质特征同于华北地块,不再重

5、述。中、新生代晚近期陆相盖层沉积岩层(J-Q),北缘与华北同期沉积相连通,具有秦岭造山带北缘后陆盆地特点,其余地区主体多是断坳陷性质的山间盆地型沉积。©2009,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7图3-51东秦岭构造带分区图(据石铨曾,2004)1—第四系;2—华北地块盖层;3—宽坪群;4—二郎坪群;5—秦岭群;6—南秦岭造山带;7—扬子地块;8—华北及扬子地块基底太古宇;9—秦岭造山带北缘边界逆冲断裂;10—栾川—方城逆冲断裂;11—区域大断层;12—拆离断层;13—一般断层©2009,HenanPolytechni

6、cUniversity84在卷入秦岭造山带的华北地块南缘地区,古生代至中生代地质演化与华北地块内部的演化具有惊人的相似,但又有重要差异。该区以洛南-方城断裂为界,北部如同华北地块一样,缺失O2-C1地层,但南半部北秦岭活动陆缘区却有发育。正是晚石炭世至早二叠世初,整个华北陆表海盆地,从原来的沉积中心在北缘阴山山前,物源主要来自北侧,转变其沉积中心南移至秦岭山前,物源也主要来自于南侧。恰好对应,也正是石炭纪之末二叠纪之初秦岭弧陆碰撞,弧后盆地全面封闭,隆升造山,不仅形成了大荆组(P1-2)磨拉石堆积,而且也成为整个华北盆地南侧主要蚀源地。综

7、上所述,突出地显示了秦岭造山带与华北盆地的山盆耦合关系。中生界乃至新生界老第三系,分别遭受了中、新生代燕山、喜马拉雅期以挤压逆冲和伸展断裂为特点的构造作用和岩浆活动,并形成一系列逆冲推覆构造。2.秦岭造山带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系(1)秦岭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系的分布特征秦岭历经长期构造演化,现今的北界是天水-宝鸡-潼关-渑池-宜阳-鲁山-舞阳-周口盆地谭庄凹陷南缘-淮南-定远一线,呈宽缓波状弧形展布。地表地质研究证明,沿此线自西而东形成一系列分段的自南向北的逆冲推覆构造组合,基本连续成带分布,成为现今秦岭造山带与华北地块间的地质分界线,称其为秦岭

8、北缘逆冲推覆构造系。©2009,HenanPolytechnicUniversity105该线以北属典型的华北地块,而以南至秦岭的洛南-栾川断裂(F3)以北区间,虽然具有华北地块基底与盖层的结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