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在地性_与越界_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_陈晓明

_在地性_与越界_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_陈晓明

ID:37829386

大小:624.61 KB

页数:20页

时间:2019-06-01

_在地性_与越界_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_陈晓明_第1页
_在地性_与越界_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_陈晓明_第2页
_在地性_与越界_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_陈晓明_第3页
_在地性_与越界_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_陈晓明_第4页
_在地性_与越界_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_陈晓明_第5页
资源描述:

《_在地性_与越界_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_陈晓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13年第1期当代作家评论35“在地性”与越界莫言小说创作的特质和意义陈晓明二○一二年十月十一日,这无疑是中国高密乡,于是他能如此大胆地融合世界的各当代文学的重要时间标记。这一天,瑞典学种文学手法,能如此按着汉语的本性去写作,院宣布中国作家莫言获得本年度诺贝尔文学这就可以越过那么多的陈规旧序,甚至远远奖。对于一个奖项固然不宜过度高估,但过超出了人们理解和想象的边界。在地与越分低估亦不明智。无论如何,这是国际社会界,这是两个看上去绝然矛盾的概念,却在莫对中国当代文化给予的最高评价,特别是中言的文学创作

2、中实现了同一。它们如此相辅国文学,它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及现代文化变相成,互为机缘。本文设想从三个较为宏观革的成果。它获得国际社会的肯定,显然与的方面来探讨莫言小说创作的意义与特质:电影这种新兴艺术还不一样,文学毕竟是与其一,莫言崭露头角与当代文学发展历程的母语相关,与中国几千年的书写传统相关,与关系;其二,莫言的独特世界观与他的历史叙中国作为一个文化大国的根本能力相关。只事的关系问题;其三,莫言的小说叙述方式与有肯定中国文学,才能让中国人找到对当代语言的特色。这三个角度,既关乎莫言的创文化的信心。作道路

3、或创作方法,也关乎他的小说的艺术今天探讨莫言在文学方面的成就显得尤特质。其重要,这不只是探讨莫言个人的创作特色,也是透过莫言来看中国当代文学的实践历一、在地的寻根:对潮流的介入与超越程,探讨汉语文学在艺术上的可能性,以及它对世界文学可能具有的贡献。我们当然可以一九八一年,二十六岁的莫言开始小说从不同的侧面来探讨莫言,但我想,莫言小说创作,发表处女作《春夜雨霏霏》。直到一九创作最突出的特色,可能就是它始终脚踏实八五年发表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这才地在他的高密乡———那种乡土中国的生活情引起文坛注意。

4、在习惯于少年成名的中国文状、习性与文化,那种民间戏曲的资源,以及坛,三十岁的莫言算是大器晚成。或许是厚土地上的作物、动物乃至泥土本身散发出来积薄发,一九八六年,莫言发表《红高粱》等的所有气息……一句话,他的小说有一种一系列作品,这是“寻根”的一个意外收获,“在地性”。因为他如此深挚地扎根于他的却又仿佛是它的必然结果。这部作品一经发36当代作家评论2013年第1期表就引起巨大反响,随后,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史的主体,设想为新时代中国与世界对话的出版了《红高粱家族》(一九八七)。我们由民族文化代言人。此来看莫

5、言的创作,莫言并没有明确的“寻在完成历史的修复/重建之后,文学叙事根”的意图,只是凭着他对乡土生活二十年获得了新的历史起源,文学叙事主体也具有的结实体验登上文坛,他几乎是刚刚赶上寻了主体性的历史地位。关于历史、现实以及根的末班车,但却为寻根文学提供了最强劲个人情感,总之,在文学与现实的关系方面,的依据,并且改变了寻根的路径,直接而深刻“新时期”文学建立了一整套的表意体系,它地影响了随后的文学创作。有效地成为“审美的”意识形态实践。②但如寻根文学群体作为知青群体的变种,对何使文学回到自身,回到文学本体,

6、依然悬而历史的反思实际上也是对知青记忆的改写,未决,也就是说,不是在意识形态实践的意义它必然带上知青记忆的那种苍凉、感伤和温上来确立文学存在的价值和理由,而是在美馨。其情感类型倾向于细腻和隐忍,或者清学的意义上来建立文学自身的审美价值体静与空灵。如郑义的《远山》、李杭育的《最系。这也是一直试图摆脱政治支配的文学,后一个渔佬儿》、阿城的《棋王》,等等。韩少在经历过主体论的讨论之后要面对的文学本功的《爸爸爸》因为打上楚文化的狂狷之气,体论问题。实际上,八十年代初期,文学的意另有一种怪诞蛮野。识形态实践一直

7、都是借助美学创新的成果,寻根文学明显还是“文革”后新时期文例如“朦胧诗”和“意识流小说”。两者本来学的实践方式,时代的集体意识特征鲜明,也源自文学本体的创新,前者受到俄罗斯浪漫带有知青群体的特点,那就是观念性地思考派、西方浪漫派和现代派的影响,而后者则是历史与现实。因而能够迅速酿就一种潮流声西方现代派的直接产物。两者都是在当时的势,文学的共同体可以在一个大的时代背景意识形态实践中,作为时代精神的生动表达上思考同一性的问题。寻根文学可以说是当而被理解和接受。当代文学的创新既承受意代文学同一“历史化”的最

8、后一次实践,随后识形态的压力,也被意识形态所改写和放大。就走向分离和多元化。①在意识形态活跃时期,当然不可能有纯粹的文学创新,甚至文学创新本身都会成为意识寻根派作为一次意识形态推论所急需的形态实践的一部分。八十年代中期,对创新集体命名,把知青的个人记忆放大为集体的、的要求显得更加迫切,创新的焦虑既是典型时代的和民族的记忆,个人记忆被置放到历的八十年代的现代化意识形态观念,也是文史的中心,讲述个人记忆被改写成讲述民族学本体的表意策略变革的必然要求(两者依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