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伤仲永》精品教案

5.《伤仲永》精品教案

ID:37843034

大小:55.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6-01

5.《伤仲永》精品教案_第1页
5.《伤仲永》精品教案_第2页
5.《伤仲永》精品教案_第3页
5.《伤仲永》精品教案_第4页
资源描述:

《5.《伤仲永》精品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5.《伤仲永》教案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把握句中的停顿,掌握重点文言实词虚词,会翻译重点句子;2、明白方仲永悲剧的根本原因。教学过程古人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活到老,学到老”。它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不断的学习、终生学习,才能与时俱进,成为顺应时代的有用之才。反之,如果不学习,不接受教育,哪怕你是一个神童、一个天才,也会随着时间的流逝,销蚀成一个庸才、甚至蠢材。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伤仲永》里的主人公方仲永,就是这样一个典型的例证。[板书][教师]:这是王安石的作品。哪位同学了解王安石以及他的作品,来给大家谈谈?[生讲]

2、: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江西临川人,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是唐宋八大散文家之一。本文选自《临川先生文集》[教师]:本文是一篇随笔。随笔,即随手笔录,不拘一格。是散文的一种。古代随笔常借一件事来抒发作者的情感或阐述某种观点。短小活泼,意境隽永。[教师]:谁能说说题目“伤仲永”的“伤”是什么意思?[生讲]:哀伤,叹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教师]:王安石哀叹方仲永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疑问,自由朗读课文一遍。然后我请同学来复述文意。[复述][教师]:掌握了文章大意之后,我们明白了作者为什么要“哀叹”仲永了吗?[生答][教师]:嗯,你说的太对了

3、,那么我们一起来具体看看,方仲永是怎么从“天才”沦落为“庸才”的。思考下面三个问题:1、方仲永的天资过人,表现在哪里?在课文中找出原句。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指物作诗立就;不能称前时之闻;泯然众人矣。3、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用原句回答。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教师]:弄明白这些问题之后,翻译课文就很容易了,我们来开火车,一人翻译一句。[生译](老师穿插讲解重点字句)[教师]:我们现在已经

4、会翻译整篇课文了,大家能把它背下来了吗?那就一起再来试一试吧![生背][小结]本文记叙了一个神童最终“泯然众人”的故事,流露出了作者的惋惜之情。那么,作者在文章中表露了自己怎样的观点呢?我们又能得到那些启示呢?下堂课,我们再进一步学习。4第二课时教学过程[师讲]:文言文一般都很简洁,本文语言尤为精练。文章前两段叙述方仲永由“指物作诗立就”的神童到“泯然众人”的过程及原因,仅用了158个字,没有一句废话,每一句甚至每个字都有其丰富的表现力。[示例]1、“世隶耕”:三字交代了身份、家世,是对“未尝识书具”“不使学”的必要铺垫,既衬托了方仲永的

5、非凡天资,又暗示了造成他命运的家庭背景。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仅一句话就刻画出方仲永父亲贪图小利、愚昧无知的形象。看似平淡,却也点明了仲永终未成大器的原因。3、第二段叙事:仅以一“见”一“闻”一“问”就交代了方仲永后来的变化和结局。[师讲]1.文章叙述了方仲永从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你认为哪一个阶段写得最详细?说说你的依据。再想想:作者为什么要详写这一阶段呢?明确:方仲永才能出露时的幼时阶段详写;理由略;详写这一阶段,意在说明一方面“仲永之通悟”确实是“受之天”,有先天的因素;另一方面,正是在这个时期,就已经埋下了

6、才能衰退的种子,即“父利其然也,……,不使学”。以方仲永为反面的例子,来说明“受之人”即后天教育的重要性。2.“余闻之也久”这句话在本文叙事中有什么作用?本文叙事采用了见闻录的方式,第一段是“闻”,第二段是先“见”后“闻”,依次写方仲永五岁时才能初露时的情形、十二三岁时才能衰退时的状况和又过七年后“泯然众人”的结局,表明方仲永才能变化的三个阶段。叙事一气贯通而又层次分明,详略有致而又结构紧凑,内容集中而又意旨鲜明。这种见闻录的方式还使方仲永与“我”发生了联系,富有生活气息,给人以真切之感。文章叙事部分按时间顺序把“闻”“见”“闻”三个片断

7、结为一个整体,其中的过渡句就是“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此句中的“之”字承前,指仲永才能初露时期的情形;“闻”“久”二字则表明作者长期不在家乡,仅从传闻中得知,尚未见到仲永——这最后一点是暗含在全句话中的。如果把这一点意思明说出来,则全句应是“余闻之也久而未见其人”。这样,下文再说“见”就十分自然了。由此可见,“余闻之也久”这句话,是用一明一暗的两层意思来实现上下文的过渡的。3.文中讲述的道理是(用原文)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4.本文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特点?前两段段叙述,第三段段议论。5.怎样认识“受之天”与“受之

8、人”的关系?结尾的议论部分就事说理。作者认为“仲永之通悟”是“受之天”,他的才能衰退的原因是“受于人者不至”,并引发天赋不如方仲永的人如果不“受之人”,结果将更不可设想的感慨。这段话论说事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