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东亚安全与中日新关系”研讨会综述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东亚安全与中日新关系”研讨会综述

ID:37867415

大小:356.98 K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01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东亚安全与中日新关系”研讨会综述_第1页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东亚安全与中日新关系”研讨会综述_第2页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东亚安全与中日新关系”研讨会综述_第3页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东亚安全与中日新关系”研讨会综述_第4页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东亚安全与中日新关系”研讨会综述_第5页
资源描述:

《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东亚安全与中日新关系”研讨会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维普资讯http://www.cqvip.com编者按8月15日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O周年纪念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维系东亚和平与安全早已成为各国共识。但是,近年来因为日本修改历史教科书、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使日本与周边国家关系恶化。为了纪念抗日战争胜利6O周年,进一步从学术层面探讨东亚区域安全以及中日新关系,2005年6月18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与太平洋学报杂志社共同举办了“东亚安全与中日新关系研讨会”。来自北京和天津的专家们以及韩国和日本的在京访问学者,畅所欲言,各抒己见,表达了“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的共同看法。本刊刊登部分专家学者文章和观点

2、,有些文章和观点尽管不够全面,但却从一个侧面对问题与现状进行了剖析和阐述,对于我们认识和研究日本问题,在新形势下构建健康、和谐的新型中日关系具有很好的参考作用。(欢迎评论,E-mail:pj55@to~rLcorn)以史为鉴面向未来——“东亚安全与中日新关系”研讨会综述本刊特约记者王艳辉叶淑兰为纪念抗日战争和二战胜利60周年,大学法学院台籍博士生夏雯震,日本新泻大2005年6月18日,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学留学生吉田纯等30余人。和太平洋学报杂志社联袂举办了“东亚安全袁明教授在开幕致辞中首先代表北京与中日新关系专题研讨会”。国内外专家学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王缉思教授以及太者会聚一堂

3、,为中日关系的发展献计献策。平洋学报杂志社,感谢所有与会的专家学与会专家学者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者。她在开幕致辞中指出:孙中山先生早在院副院长、《太平洋学报》编委袁明教授,北2O世纪初即提出“太平洋问题,实则关乎我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国际政治系主任兼台中华民族之生存,中华国家之命运”,这具有港澳研究所所长李义虎教授,北京大学国际远大的战略眼光。《太平洋学报》以此为办关系学院尚会鹏教授,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刊宗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中日一衣带米庆余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王水,中日关系的良好发展对于维系东亚安全屏副研究员、吕耀东博士,海军战略研究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她指出,研究

4、中日关方垄大校,北京大学张良福博士,韩国仁川系需要我们把历史思考、理论思考和现实关大学访问学者李镐铁教授,Et本早稻田大学注紧密结合起来。我们研究中日关系需要访问学者林华生先生,中国政法大学高健军具备历史的大视角,把历史眼光放大,探讨副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李寒梅副教东亚究竟有没有共同的历史观。因此要了授、张植荣副教授、梁云祥副教授、初晓波副解中日之间的现实问题,首先必须对日本历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孙玲玲博史与文化有更深刻的了解。这些将有待于士,南开大学日本研究院乔林生博士,北京我国理论与实践工作者的共同努力。'PacificJournaI2005.8i5维普资讯ht

5、tp://www.cqvip.comP’iti~之后,与会专家学者从中日相互认知、王屏研究员就此继续进行了阐述,认为中日之间的历史问题和教科书问题、中日领日本大陆政策形成的思想渊源可以再往前土争端三个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交流。追溯,可以从思想上对中国的野心开始算起。针对中日之间的相互认知,王屏研究员一、突破东亚安全困境:历史认知问题认为有一个变迁的过程。首先是唐朝,日本及其解决方案对中国是仰视,中国则俯视日本,唐朝灭亡后日本对中国由fri]视变成了平视;其次是明目前中日历史问题升温,钓鱼岛、东海朝时期,日本又回归到中华文明的大范围之划界与台湾问题也成为中日关系发展的主内;再次就是

6、甲午战争了,日本蔑视中国,而要症结。中日关系陷入困境,两国互信下降中国则仇视日本。经历了这历史上的变迁,引起学者们的注意。中国社会科学院于现在的中日之间基本上可以说是正视。中2002年与2004年进行的两次民意调查显日双方都有心理准备不足的问题,即中国对示,两年来中国民众对日本感到“非常亲近”日本成为政治大国和日本对中国成为经济和“亲近”者仅由5.9微升至6.3,而感大国都心理准备不足。现在Et本人的中国到“很不亲近”和“不亲近”者却由43.3A0猛观又在发生变迁。日本人的中国观分为民升至53.6。这表明中国民众对日本的不间层面和政府层面:古典亚细亚主义、扩张亲近感显著增强。同时,

7、日本内阁府外交舆亚细亚主义是民间层面;侵略大亚细亚主义论调查显示,2004年对中国表示亲近感的是政府层面,是大东亚共荣圈的延伸。日本人百分比下降了大约1O个百分点。中日两注重南京大屠杀的数字,我们要告诉日本他国的亲近感下降,与两国历史认知的鸿沟加们错在哪里。民族主义有合理的地方,但是深有关。学者们对中国的日本观以及日本都不要过分。中日两国应该在相互理性认的中国观进行了综合性分析。识的基础上制定政策,缩小两端关系,加强来自南开大学的米庆余教授首先发言,中间,民间降调,政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