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量基础知识

测量基础知识

ID:37882750

大小:254.75 KB

页数:18页

时间:2019-06-01

测量基础知识_第1页
测量基础知识_第2页
测量基础知识_第3页
测量基础知识_第4页
测量基础知识_第5页
资源描述:

《测量基础知识》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测量的基础知识制作:张双2009-10-20品管部培训教材目录一、计量基础知识二、专业术语三、测量器具的分类四、测量单位五、测量方法分类六、测量误差七、测量过程注意事项八、量具的维护和保养九、卡尺/千分尺SIP/简单异常处理2品管部培训教材一、计量基础知识l※1875年5月20日成立米制国际组织,中国为成员国。世界计量日:5月20日。国际计量大会(CGPM)每四年举行一次、国际计量委员会(CIPM)、国际计量局(BIPM)保留千克原尺至今。l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计量单位是以国际单位制为基础国际单位制的七个基本单位。量的名称单位名称单位符号长度米m质量千克(公斤)Kg

2、时间秒s电流安(培)A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物质的量摩(尔)mol发光强度坎(德拉)cd长度量发展史:1、米原尺(以m地球子午线4000万分之一用铂铱合金制造的米原尺)。2、氪86、86K2、一定条件下发射的波长。3、氦氖激光He-Ne一定条件下发射的波长(10-9-10),现我国可自己制造,国家计量局十几年只用1次。3品管部培训教材一、计量基础知识l检定:评定计量器具的计量特征,确定其是否符合法定要求(即否合格)所进行的全部工作。l校准:在规定条件下,为确定计量器具示值误差的一组操作,目的是确定测量设备的示值误差。l溯源性:为了使计量结果准确一致,任何量值都必须

3、由同一个基准(国家或国际基准)传递而来,国内叫量值传递。1.量值传递:强调从上而下传递,有严格的等级之分。2.量值溯源:强调从下而上可溯,有一致基准。从国际基准1上(国家基准)而↓→检定方法下量2一等标准(省)值↓→检定方法从传3二等标准(市-计量中心)下递而↓→上…………………………量值↓→(计量所)检定方法溯4工作量具源4品管部培训教材二、专业术语l测量:为确定量值进行的一组操作。l测得值:从测量器具直接得出或经过必要计算得出的量值。l测量的重复性:在符合下列条件下,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测量,其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相同测量方法;同一观测者;同一测量仪器;同

4、一位置;相同的使用条件;在短时间间隔内重复。l测量的再现性:改变下列一个或多个条件,分别对同一被测量进行连续测量,其测量结果之间的一致程度。测量方法;观测者;测量仪器;位置;使用条件;时间。5品管部培训教材二、专业术语l测量误差:被测值与真值相差的程度。l真值:被测量实际的真实值。l人员误差:由测量人员主观因素和操作技术所引起的误差。l环境误差:可随环境变化的测量误差分量。l方法误差:测量方法不完善所致误差。l调整误差:未能将测量器具或被测对象调整到正确位置或状态所致误差。l读数误差:由于观测者对测量器具不准确读数所致误差。6品管部培训教材三、测量器具的分类★测量

5、器具可分为:实物量具(简称量具)和测量仪器(简称量仪)。l实物量具是以固定形式复现或提供给定量的一个或多个已知量值的测量器具。包括单值量具(如量块)和多值量具(如直尺)。在结构上,量具一般不带有可移动的部件。量块7品管部培训教材三、测量器具的分类l测量仪器是将被测量值转换成直接观察示值或等效信息的测量仪器。8品管部培训教材四、测量单位l1米(m)=10分米(dm)=100厘米(cm)=1000毫米(mm)=100000丝=1000000微米(μm);l1英寸(in)=2.54厘米(cm)=25.4毫米(mm)l1度(°)=60分(′)=3600秒(″)9品管部培训

6、教材五、测量方法分类l直接测量法:不必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而能直接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l间接测量法:通过测量与被测量有函数关系的其他量来得到被测量值的测量方法。l静态测量方法:确定可以认为不随时间变化的量值的测量方法。l动态测量方法:确定随时间变化量值的瞬间量值的测定方法。l直接比较测量法:将被测量直接与已知其值的同种量相比较的测量方法。10品管部培训教材六、测量误差★任何测量都不可能避免的存在测量误差。l测量误差分为:测量的绝对误差、测量的相对误差。l测量误差的来源:1.基准件误差:任何基准件(如量块)都存在误差。2.方法误差:由于测量方法不完善

7、所造成的。3.测量器具误差;4.调整误差:未能将测量器具或被测对象调整到正确位置或状态。5.环境误差;6.人员误差:有测量人员主观因素和操作技术所引起。11品管部培训教材七、测量过程注意事项★减少基准件误差的影响:基准件定期检定制度①不合格的测量器具坚决不使用。②对某些测量器具,在使用时应先校对零位,以便减少测量误差。③减少测量力引起的测量误差。⑴测量力不能太大,一般取10N左右。⑵测量时的测量力,应尽可能与“对零”时的测量力保持一致;各次测量的测量力大小要稳定。⑶在测量过程中,测量器具的测头要轻轻接触被测件,避免用力过猛或冲击。⑷某些测量器具带有测量力的恒定装置

8、,测量时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