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本体与对本体_中西哲学诠释学基础

自本体与对本体_中西哲学诠释学基础

ID:37889332

大小:350.22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6-02

自本体与对本体_中西哲学诠释学基础_第1页
自本体与对本体_中西哲学诠释学基础_第2页
自本体与对本体_中西哲学诠释学基础_第3页
自本体与对本体_中西哲学诠释学基础_第4页
自本体与对本体_中西哲学诠释学基础_第5页
资源描述:

《自本体与对本体_中西哲学诠释学基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自本体与对本体:中西哲学的诠释学基础胡伟希[摘要]中西哲学的根本性差异是自本体思维与对本体思维的差异。所谓自本体的思维,是认为认知对象与认知主体无法分开,强调本体的自我呈现。而对本体思维则首先将存在视之为客观实有,然后去探究这客观实有的真实。自本体思维与对本体思维都是人的二重性存在的客观反映。对于对本体方式来说,它重视对人的工具理性式的生存状态的探究,而自本体则关心人作为价值理性的生存状态的探究。由于人的工具性层面与价值性层面不仅相互补充与依存,而且会相互涵摄,因此,未来哲学的发展,要求我们同时采取自本体思维与对本体思维的方式;而所谓中西哲学的融会与贯通,是指它

2、们在各自保持自身的诠释学传统的基础上,同时理解与吸收对方的诠释学立场与传统。[关键词]自本体对本体中西哲学诠释学[中图分类号]BB[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627(2005)0300041425一、神知与人知:哲学即诠释无论在西方还是中国,哲学都是一门起源相当古老的学问。在古希腊时代,哲学被称为爱智之学。但是,爱智是什么意思呢?显然,爱智不是智慧本身,爱智是追求智慧的意思。对于希腊人来说,完满的智慧是只有神才具有的,而人只能分有神的部分智慧,或者去追求神的智慧。但人怎么知道他自己的知识是属于神的智慧的一部分,或者如何知道他是在追求神

3、的智慧呢?这就需要对神的智慧加以解释了。可是,这却成为一个悖论:人要知道他的知识是否属于神知的一部分,或者要确知他是否走在追求神知的道路上,就必须知道神知到底是什么,然而,人知又明明不等于神知,或者人从根本上说就无法把握神知。这样,人知与神性的关系与冲突,就构成爱智之学的根本主题。而哲学从一开始产生,也就自然而然地与诠释发生关联:人既然从本性上不能把握神知,但追求作者简介:胡伟希(1948!),男,湖南长沙人,哲学博士,清华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攻中国哲学和中国思想史。北京100084自本体与对本体:中西哲学的诠释学基础5神知的冲动又非

4、使他去了解神知不可,于是,哲学的使命也就是如何通过人知去把握或言说神知。由于通过人知去把握神知并非神知本身,但人对神知的把握与理解,又非借助于人知不可,所以,人知在某种意义上,也就是对神知的一种理解或诠释。从这种意义上说,哲学即诠释,人知(爱智慧之学)乃对神知(智慧)的理解与解释。所以,所谓爱智之学的原意,也就是如何以人知诠释神知。中国古代学术并没有哲学这个词;哲学这门学问,中国古代称之为道学。所谓道学,顾名思义,乃关于道的学问。可是,道又是什么呢?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老子#第一章∃)可见,道可以通过人言来表述,但一旦用人言表述

5、之,它却不是原来的常道。原来的常道到底是什么?这是人的语言所无法完全表示出来的。人的语言天然就具有它无法克服的局限性;但无论如何,常道又必须借助于语言来表达。从这里看到,对于中国的道学来说,它也面临着类似于西方古老的爱智之学那样的矛盾。对于古希腊哲学来说,哲学意味着不断克服人知与神知的矛盾与冲突;而对于中国哲学,哲学意味着克服言与道之间的矛盾与冲突。我们看到,如何用人言去把握道,一直是中国哲学的母题。它不仅表现在道家哲学关于道与名关系的思考中,还表现于∀易传∃和魏晋玄学关于言意之辨的讨论中,乃至宋明理学的理气之辨以及心性之辨,也都可以视为这一主题

6、的变奏与开展。问题在于:当我们说如何以人知去把握神知,或者说如何用人言去把握道的时候,首先碰到的,还不是一个方法论的问题,而是诠释立场的问题。这就是说,当我们在决定以何种方法去把握神知或常道时,首先要解决或决定的,是我们究竟从何种立场或视角去看待神知或常道的问题。换言之,神知或常道到底是怎样一回事呢?它究竟是独立于人的意志以及语言,不以人的意志与语言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只有待于我们人类去客观地考察与研究的对象呢,抑或反过来,神知或常道本来就与人知或人言密不可分?或者说,神知或常道不是客观独立存在的对象,它只能在我们人类的认知或语言之中呈现;离开了认知与语言,本无所

7、谓神知与常道?看来,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两种思维方式与思考路向。前一种思维方式与思考问题的路向,我们在这里可以称之为对本体的思维方式或思考路向;后一种思维方式与思考问题的路向,我们称之为自本体的思维方式或思考路向。%这里,我们暂时将本体是什么的问题加以悬置,仅仅承认本体是有或存在。%本文关于对本体思维与自本体思维的看法,直接受到成中英先生思想的启发。在∀从真理与方法到本体与诠释∃一文中,他提出,诠释可以是对本体之道的诠释,也可以是自本体的理解中进行诠释。见∀本体与诠释∃(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出版),第6页。在其他一些文章中,他还对中国哲学的自本体

8、思维方法的特征作了描述。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