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唐宋绘画思想与题材之变

论唐宋绘画思想与题材之变

ID:37891009

大小:2.08 MB

页数:7页

时间:2019-06-02

论唐宋绘画思想与题材之变_第1页
论唐宋绘画思想与题材之变_第2页
论唐宋绘画思想与题材之变_第3页
论唐宋绘画思想与题材之变_第4页
论唐宋绘画思想与题材之变_第5页
资源描述:

《论唐宋绘画思想与题材之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2005年5月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May.,2005第12卷第3期JournalofShanghaiUniversity(SocialScience)Vol.12No.3论唐宋的绘画思想与题材之变邓乔彬(暨南大学中文系,广东广州510632)摘要:由唐至宋,绘画思想转变与发展主要表现在六个方面:(1)从客观转向了主观,尤重画家的人品;(2)由赞美动态、热烈、浪漫的美,提倡天才论、灵感说,转为静态、平和、现实的美,强调日积月累,得外物触发而作画;(3)唐人重情,宋画进而追求理

2、;(4)唐人的画论,具有总结中古的意义,宋人作了新的开辟,有近古的色彩,(5)由唐至宋,绘画从宗教化转为文学化,宋代的文人画理论全面兴起、发展;(6)除个别著作外,唐代多零散的绘画思想,宋人则构建起系统的理论。唐宋文化之别造成了绘画题材与风格的三方面变化。关键词:唐宋;绘画思想;题材风格;变化中图分类号:J2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6522(2005)03-0080-07一唐五代最值得注意的绘画思想是:(1)从彦后画录、窦蒙画拾遗录到李嗣真续画品录及张怀

3、画断所阐发的人物画品评标准,在评价古代著名人物画家时,经由了不同的看法,到张怀时,终于认识到象人之美:张(僧繇)得其肉,陆(探微)得其骨,顾(恺之)得其神。神妙无方,以顾为最。确立了品评人物画的传神标准。(2)以杜甫为代表,在题画诗丹青引中提出了有神与写真相结合的创作思想,白居易进而在画记一文中发展为形真而圆,神和而全,再到欧阳炯蜀八卦殿壁画奇异记兼顾形似和气运(韵)的思想:六法之内,惟形似、气运二者为先。有气运而无形似,则质胜于文;有形似而无气运,则华而不实。(

4、3)诗人张九龄所说的意得神传,笔精形似,画家张所说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即前者兼顾形与神,后者兼顾主观和客观的创作思想。(4)朱景玄所说的有象因之以立,无形因之以生,即笔移造化的有象同时,无形的神也因之以生;在神、妙、能三品之外,又立不拘常法的逸品,以此树立起文人画的艺术精神。(5)张彦远全面的绘画思想,包括绘画的发生发展论、功能论、对六法的理解和发展,以及其中所体现出的庄学精神。(6)荆浩笔法记所阐述的关于六要(气、韵、思、景、笔、墨),绘画应贵似(得其

5、形遗其气)得真(气质俱盛),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不可执华为实,以及故知书画[1](P253-338)者,名贤之所学也,名贤纵乐琴书图画,代去杂欲,君子立德而不为利禄所动等。由唐至宋,则显见绘画思想的转变和发展,似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第一,唐人的画论多注重在对客观对象的创作论,而宋人则转到了主观一侧,其中作为创作主体的画家的人品、人格是很重要的内容,使得修养论成为宋代画论的重要课题。前面概括了唐五代最重要的绘画思想,而从这六者来看,唐代画论所注重的多在绘画创作的规律探讨,对传神

6、的重视,一言以蔽之,所重在于客体,尤在于客体的艺术创造。即使是张彦远历代名画记这样全面的画史著作,所论的起源论、功能论等,也是重心落在客体。六者之中,能成为宋人所关注的论题的,收稿日期:2005-01-10作者简介:邓乔彬(1943-),男,广东珠海人,暨南大学中文系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80主要是朱景玄所论的逸品一说;而显示出由唐至宋的转变之迹,并开启宋代绘画思想特色的,当主要是荆浩的笔法记。宋人的绘画思想虽仍持续着唐人的话题,但显著的不同则在于宋人所论呈现出重心移向主观一侧,即完成

7、了从重在创作客体到重在主体的转变。北宋较早的两种绘画理论著作即黄休复的益州名画录和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可以证实上说。益州名画录将作者在益州(今成都及周围地区)所见从唐乾元初到宋乾德二百多年间的画迹,分作逸、神、妙、能四格品评,变朱景玄的置逸品于神、妙、能三品之外,而将逸格升为最高。在只定孙位一人为逸格,并解释逸的涵义时,黄休复所说除关于绘画技术层面的内容外,更有对孙位为人的评价:性情疏野,襟抱超然。孙位不以求画者的地位高低为转移,甚至禅僧道士,常与往还。豪贵相请,礼有少慢,纵赠

8、千金,难留一笔,此说既继承了朱景玄所论的逸品诸人的特点,并进而明确了人品的内容。其后苏轼论画与画家,对人品尤为重视,其他文人画家多重逸品,固然在于风格,但此中更有人品这一重要的因素在。图画见闻志是张彦远图画见闻志之后最受推重的绘画史著作,全书论列、阐述了不少画史和画论的问题,而对后世影响最大的却是气韵非师一说。郭若虚在该书的叙论中专立气韵非师一节,认为谢赫所说的六法,其中五法可学,惟气韵不可学:如其气韵,必在生知。固不可以巧密得,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