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西_道东_中西比较和解构_童明

说西_道东_中西比较和解构_童明

ID:37891202

大小:454.03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9-06-02

说西_道东_中西比较和解构_童明_第1页
说西_道东_中西比较和解构_童明_第2页
说西_道东_中西比较和解构_童明_第3页
说西_道东_中西比较和解构_童明_第4页
说西_道东_中西比较和解构_童明_第5页
资源描述:

《说西_道东_中西比较和解构_童明》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ofCapitalNormalUniversity2016年第1期(SocialSciencesEdition)(总第228期)哲学研究说西-道东:中西比较和解构童明摘要:文章首先提出中西比较是在探索差异前提下的“求通”,认为钱钟书、张隆溪先生代表的“求同”或“求相似”的主张似有不妥;比较所呈现的,往往是同中有异,异中有同,异同交叉,是相对主义基础上和他者的互补、互通,乃至杂糅。从这个方法论出发,文章仔细梳理始于张隆溪(更早始于钱钟书)关于解构的一场重要

2、争论:西方的“逻各斯”和东方的“道”(简称为“说西-道东”)是否可以等价齐观,以及这是否是中国有逻各斯中心的证据。作者从“逻各斯中心”和解构的主旨大局说起,论及争论的缘起,进而论及中国确实有逻各斯中心以及抵抗这种中心的解构,但是把“说西”和“道东”等同起来恰恰是一个论证的错误。柏拉图的“逻各斯”或“逻各斯中心”是以二元对立辩证法和尊崇圣言为主要特征的;柏拉图的这个本体思想不同于柏拉图之前对“逻各斯”的理解,与老子的“道”更是南辕北辙。文章最后提出一个重要观点:柏拉图的二元对立(以及与之同源的黑格尔

3、辩证法)和以阴阳学说为特征的所谓中国辩证法,也有重大的区别。熊十力、杨献珍、冯友兰等实质上已经参与了“说西-道东”的讨论,而且这场讨论远远没有结束。文章提出的问题尚待诸位方家深究细查,方可使解构融入中国语境。关键词:解构;德里达;尼采;老子;逻各斯中心;中西比较方法论;文化翻译;道;阴阳辩证法;二元对立辩证法;钱钟书;张隆溪中图分类号:B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9142(2016)01-0036-13解构应做广角观。解构之名以及理论阐述来耳者当属尼采。其实,尼采、海德格尔、弗洛伊德自德

4、里达,但解构式智慧远远早于德里达。在现都是德里达解构的重要源头。但西方思想史上的代众多的解构者中,就文采和思辨境界而论,执牛解构潜流,待德里达之后方成如潮之势。广角论收稿日期:2015-06-19作者简介:童明(笔名,本名刘军),男,山西柳林人,西安外国语大学特聘教授,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英语系教授。(陕西西安710128)36童明说西-道东:中西比较和解构解构,迄今还有一个有待深入的领域:中西比较之西文明的思想方式各不相同。张隆溪先生对中西下的解构。这自然先要在西方语境里厘清端倪,比较的看法,

5、很大程度上师承钱钟书先生。他在再思考解构和中国的关联。本文拟从中西比较方一次访谈中说:“我后来的研究其实就受到他法论出发,探讨:“逻各斯”和“道”是否是一回事,[钱钟书]很大的影响。钱先生曾经说过:‘东海中国的逻各斯中心以何种形式存在,中西两个不西海,心理攸同;南学北学,道术未裂。’在我看同的辨证法的对比,等等。提出的问题很多,尚待来,这正是他本人最根本的学术立场,这种立场也诸位方家深究细查,使解构融入中国语境。是我所深深认同的。这就是我后来之所以长期从事中西文学、文化比较研究的一个重要原因”。③

6、一、方法论:中西比较的异同交叉而钱先生的求同,表现为他对中西之间相似之处的浓厚兴趣。《管锥编》将中西文化和文学之间1.相同还是相通相似的词语和概念大规模并列、比照、评注,时有中西比较的焦点和研究方法应该是什么?中灼见的闪光,在那个时期提高了中国学人的民族国学者对此有不同的见解。中西比较应该是双向文化自信心。但是,大面积的并列也确有未能细思考的。然而在西方和东方,很长时间里中西比查之处(后面会说明)。于连的中西观虽然有待较学呈现单向思考,或以完全的西方眼光研究中商榷,但他说钱先生采用的是“compa

7、ratismedela国,或以完全中国的眼光研究西方。全球化的到resemblance”(“求相似的比较方法”),却是不来,意味着东方和西方、西学和中国学的交集越来无道理。④求相似的弱点是,看来相似的,时常指越多。虽然西方的汉学家看中国时有偏差失误,向不同。其作用仍然不可或缺。这不仅因为他们能够“旁中西对立论当然应该反对。问题在于:偏重观者清”,而且中国文化要融入世界,离不开西方中西文明之间的差异,是否必然为偏见,导致中西人的接受和译介。反之亦然,西学要融入中国,也对立?中西比较能否回避中西文明间

8、众多而且明离不开中国人的理解、译介和接受。显的差异?所以,对“求同”说要做更细致的西方确实长期有欧洲中心的“傲慢与偏见”,思考。并以哲理和学理面貌出现。例如,黑格尔曾宣称,其一,中西文明之间确实有共同的人性,但各欧洲语言更具有逻辑性和多意变化的能力,优于自的文化再生概念又对人性有不尽相同的观点。中国语言及其文化。张隆溪先生对类似黑格尔的两者的共性不能掩盖或抵消两者的差异。差异性这种偏见就做过反驳。①因为质疑欧洲中心的传是比较的事实和前提。中西之间即便有同,也往统以及怀疑西方汉学的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