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堂下”古道

“经堂下”古道

ID:37910606

大小:39.0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9-06-02

“经堂下”古道_第1页
“经堂下”古道_第2页
“经堂下”古道_第3页
“经堂下”古道_第4页
“经堂下”古道_第5页
资源描述:

《“经堂下”古道》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经堂下”古道古道幽情养在深闺人未识,只缘生此山中。许多人看过九寨沟的神奇,我们不妨来看云和“经堂下”古道的幽情,也许在人迹罕至的深山之中,能发现有其略胜一筹之处。来到云和湖渡蛟坑源的端点桃子坑村,一抹浓绿诱惑我们步入树荫。那巨大的苦楮、槐树,还有说不出名的阔叶乔木,浓荫之下向我们透露它的沧桑和久远,也许在尚无人居之时,这里就是它们的原始所在。走进树荫下的古道,这丝凉意就来自于脚下,那里有伴你缓缓而行的潺潺溪流,听着轻吟的水声,仿佛感觉到世间难得的纯净。都说女人是水,纯净的女人到了这里也就仿佛找到了她生命的源头,

2、这里的水纯净得让你分不清是水和空气。难怪朱自清要说:“我若能裁你以为带,将赠给那轻盈的舞女;若能挹你以为眼,将赠给那善歌的盲妹。” 一路前行,如果你不怕荆棘丛生、怪石油滑,可寻几处瀑布浅潭。小瀑直下弥漫之处,宛如小花几朵,丝缕阳光之下姹紫嫣红。大小浅潭连绵不断,苍郁的树荫笼罩着峡谷,山麓铺展着如茵的杂草,潭水和着石缝间的水草,映衬了翠玉般的碧绿。11走在苍老的石板古道,不时踩过小桥流水的景致。长满青苔的石拱小桥、涓涓流水、还有忽而闪过的石斑小鱼,向我们述说佛门的善举。民国年间,车马稀少,水路难通,这里就是松阳通往

3、云和、龙泉的古道,商路繁华。千年古刹“经堂下”香火旺盛,缘化三县。化缘得钱无数,乃筑石板路造福一方,东至松阳石仓,南至云和渡蛟,长五十余里,均为当时的佛荫之路,至今除水库淹没和公路建设损毁外,尚存完好的石板古道。兰蓬下村,就坐落于“经堂下”古刹的山脚下,它的名字本身记录了汀州人迁徙的历史。清嘉庆年间,王姓汀州人来此开基创业,种植靛青。靛青又称兰草,一种草本植物,其叶、茎发酵后呈深蓝,可用来染布,经久不退。该村因而得名兰蓬。如欲抄近路,可从兰蓬下村后的山脊前行,那是条原始森林之中的小道。走进森林,如同淹没在浓绿的海

4、洋,巨大浓密的树冠,如一层绿色的天幕,遮盖前行的道路。苍老的树枝寄生了老蕨,树下交织着藤棘、杂草。不时可见长满苔藓的老树卧倒在林中,似乎在提醒我们,这片森林的原始。若逢阴雨霏霏,冷湿之中,弥漫着一种鲜花、野果、新枝嫩叶、朽木落叶的混杂的气息,它们似乎早已忘怀尘世烦嚣。从缝隙间眺望山谷,连绵的雾霭,若沉若浮,时浓时淡,使整个森林显得苍古幽深、神秘莫测。 有“驴友”11在网上留言:至高处,放眼远眺,群山尽收眼底,在巍巍群山之巅,令人心旷神怡。如此美妙,只有身临其境者,方能领略。在我所驴行过的线路中,唯龙泉的天平山能与

5、云和经堂古道相媲,云和境内,经堂古道,当是最美的驴行线路。喜欢户外活动的朋友,值得去体会一下经堂古道的“美”。千年古刹在茂密的林荫之下,踏着千年的古道,伴着潺潺的流水,我们寻觅千年的古佛居处。千年古刹“经堂下”海拔800余米,处于高山之巅,庙址属云和地界,北邻松阳,西行龙泉,处于三县分水山脉的屋脊。四周极目,惟馀莽莽,每当雨天,雾气缭绕,仿佛置身于仙界。古刹虽处于高山,而庙址却位于平洼之地,左右青龙、白虎分明,山环水抱,玄武来龙绵延起伏,前望朱雀秀丽挺拔,煞是一番风景。这里何时始有庙,已无考。距此一里许,有赖氏村

6、庄“三望排”,系松阳赖姓同一支系,与松阳城西赖氏为兄弟。相传“经堂下”原为赖氏的随带香火,现存的赖氏祖宗牌位上书:“天地君亲师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位”。赖氏谱载:公赖忠诚,于东晋兴宁元年(363)任虔州(江西)知府,辞官后举家卜居松阳,闽粤赖氏,均为松阳赖氏之后。据相关人居历史推测,古刹建庙旧址距今已1600余年。11确有史料记载的是:乾隆初年(1736),王增山从福建迁至云和桃子坑村三望排定居,在此处重设“益经堂”,咸丰元年(1851)夏月,由王增山后人及周围村民集资,在此处重修观音堂。2012年,在经堂下北

7、侧的百鸟朝凰村发现了明朝万历十九年(1591)刊造的木刻原版佛经。曾经有过宏伟的建筑。据老人口传,现有的平地在当时均为庙宇,正殿为五开间,并另有僧人禅房,现也隐约可见残痕。走近东面大门,青石质门额上楷书阴刻“观音堂”三字,门柱上阴刻对联二对,正面为“入门孰是慈悲主,照尽四方保太平。”内侧为“慈悲永远隆千古,保佑万民得安康。”现尚存完好的观音堂为三进三开间,坐北朝南,占地205平方米,通面阔18.57米,通进深16.25米,悬山顶,小青瓦。一进门厅面阔18.57米,进深3.76米,东面辟一大门,西面开一小门。二进面

8、阔8.84米,进深3.4米,五架梁。三进面阔8.84米,进深4.49米,七架梁,明间七檩用四柱,次间七檩用三柱。二、三进之间有一面阔4.2米,进深1.84米的天井。建筑四周夯土墙,牛腿、梁枋等木构件雕刻人物、花卉等图案,栩栩如生。堂内现存清乾隆初年《善庆田亩碑》一通,咸丰元年铸灵板一块。大慈大悲灵验一方。在百姓的心目中,这里的观音菩萨慈悲灵验,生病可来此避难,求学考试来此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