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

ID:37917365

大小:150.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9-06-02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_第1页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_第2页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_第3页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_第4页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_第5页
资源描述:

《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word格式文档学号: 课程论文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关系课程名称自然辩证法姓名专业电子与通信工程班级专业整理word格式文档目录1.引言-1-2.技术、制度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创新要素-2-3.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互动关系-3-3.1技术创新决定制度创新-4-3.2制度创新决定技术创新-4-3.3社会制度环境决定着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关系-5-3.4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二者的辨证互动关系-5-4.历史演化视角的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互动规律-6-5.中国企业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的现状-8-6.建设创新型国家应注重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互动

2、-8-6.1改变过去重科学技术创新、轻制度创新的倾向-10-6.1.1以企业制度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创新-11-6.1.2以市场制度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创新-11-6.1.3要完善推动科学技术创新成果交易的市场制度-11-6.1.4要培育能有效激励科学技术创新的市场竞争制度-12-6.1.5以政府政策创新推动科学技术创新-12-7.结语-13-参考文献:-14-专业整理word格式文档1.引言技术创新是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它由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产到扩散这样一系列的活动组成。制度创新则是制度的创

3、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这里的制度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泛指决定人们相互关系的一系列约束,它由正式制度(如宪法、法律等)和非正式制度(道德、习惯、禁忌等)构成。在对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上,传统上存在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制度创新依赖于技术创新。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技术创新依赖于制度创新。笔者认为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是相互联系,相互推进的一个有机整体,因而也就很难绝对地说谁是主导的,谁是从属的。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发展中国家奋起直追、后来居上的必由之路。我国是人口大国,资源短缺的矛盾日

4、益突出,面临激烈的国际竞争环境,不可能依靠资源耗费支撑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审时度势做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大战略决策,将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提高国家竞争力的中心环节,以推动我国经济增长从粗放的资源依赖型转向集约的创新驱动型,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创新”被提升到了国家战略层面,这标志着我国社会进步和经济增长进入了一个历史性跨越。“创新”概念最早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特(J·Schump

5、eter)提出。所谓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把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创新是一个系统,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是它的两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虽然熊彼特没有明确地将创新划分为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但在其关于“新组合”的创新定义中,“引入新产品”、“引进新的生产方法”、“开拓并利用原材料新的供应来源”等都偏重于技术创新,“实现工业的新组织”则属于制度创新的范畴。关于技术创新、制度创新的概念,普遍认为:技术创新是指从新产品或新工艺的设想产生到市场应用的完整过程,由新设想的产生、研究、开发、商业化生

6、产到扩散等一系列活动组成;制度创新是指制度的创立、变更及随着时间变化而被打破的方式,专业整理word格式文档是个人、团体、政府等制度创新主体为获得潜在收益而进行的制度安排。创新是经济增长的主发动机。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历史演化过程中,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二者孰优孰先,一直以来都是理论争执的焦点。当前我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创新型国家建设,也面临着如何处理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关系的决策问题,如果单纯从技术层面来考虑创新问题,不会形成有效的内生创新能力。因此,梳理已有相关理论,归纳明晰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对于经济增长的互动作用规律,对我国长期以来存在

7、的“重技术轻制度”的指导思想做出客观评价,强调经济转型时期制度创新对技术创新的促进和保障作用,具有一定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2.技术、制度都是实现经济增长的重要创新要素在新增长理论产生之前,新古典经济学框架内的经济增长理论认为经济增长是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劳动力)积累的结果,但“索罗余值”是具体由哪些要素创造的却无从解释。1962年,阿罗(KennethArrow)最早将技术进步看成由经济系统决定的内生变量,提出不仅进行投资的厂商可以通过积累生产经验而提高其生产率,其它厂商也可以通过“干中学”而提高生产率[1]。产生于20世纪80年

8、代中期的新增长理论,主张经济增长是经济系统内生因素作用的结果,在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因素中,罗默、卢卡斯、格罗斯曼、赫尔普曼、克鲁格曼、阿尔文·杨、贝克尔等人,分别从知识溢出、人力资本积累、产品品种增加、产品质量升级、技术模仿、专业化分工加深等多个角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