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活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数学活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

ID:37937482

大小:3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9-06-03

(数学活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_第1页
(数学活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_第2页
(数学活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_第3页
资源描述:

《(数学活动课)自行车里的数学教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自行车里的数学》教学设计武穴市第二实验小学陈小明学习内容:自行车里的数学P67学习目标:1、学会综合运用所学的圆、排列组合、比例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2、通过解决生活中常见的有关自行车的问题,培养自己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通过经历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了解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学习重点:了解普通自行车的行程与其内在结构关系的数学模型。学习难点:变速自行车能变速的基本原理。学习方法:分组合作实验操作学具准备:自行车及挂图、课件、卷尺、实验报告单等。【课前导学】预测单一、旧知铺垫:1、圆的周长=2、车速一定时,行驶的路程与所需时间成()比例关系。二、自学课本P66~67,观察并思考下面问题:1

2、、自行车是如何前进的?2、观察齿轮:自行车链条间的孔与前后两个齿轮的每个齿相对应,前齿轮转过一个齿,后齿轮。用算式表示是:前齿轮转动的圈数×前齿轮的齿数=3、我发现:前齿轮转动一圈时,后齿轮转动的圈数=4、我的小问题:【课中导学】一、激趣导入:1、观看学生社会调查相关视频,了解自行车的社会功能及优点。2、出示自行车图片。设问:自行车是怎样行进的?了解自行车结构。小结:脚踩踏板前齿轮链条后齿轮后轮前轮3、揭示课题:自行车里的数学4、引导提出问题:你想了解自行车里的哪些数学问题?[教学时,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观察、操作、推理等活动,获得基本的数学

3、知识和技能。]二、合作探究:(一)、研究普通自行车的行程与内在结构的关系1、提出问题:一辆普通自行车,踏板蹬一圈,能走多远?2、课件演示:自行车“踏板蹬一圈时所行距离”表示的意思及测量方法。3、各组结合自行车实物,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案,小组合作,组织实验操作测量。并填写实验报告一:实验报告一:第()组自行车踏板蹬一圈,车轮前进的距离是()cm。4、组织汇报,交流展示。结论:测量法,容易出现误差。选择计算法更准确。5、探究怎样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问题:⑴旧知储备:自行车经过的距离=车轮一周的长度×车轮转动的圈数⑵探究:“车轮转动的圈数”是由什么确定的?——组织实验操作,形成数学建模:实验报告二:

4、实验课题:踏板蹬一圈,自行车能走多远?①车轮的直径是()cm,车轮转动圈数与()有关。②前齿轮有()个齿,后齿轮有()个齿。③前齿轮的齿数×前齿轮转的圈数=后齿轮的齿数×()根据以上规律,得出:④前齿轮转一圈,后齿轮转()圈,后车轮转()圈。⑤结论:踏板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路程=()×⑥踏板蹬一圈,自行车走()cm。6、小组展示评价各小组代表汇报普通自行车的行程与内在结构的关系,其他小组可质疑,小组成员可补充。得出结论,形成建模:踏板蹬一圈,自行车经过的路程=车轮周长×[这个问题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研究解决问题的方案,使学生充分经历“分析问题—建立数学模型—求解”的解决问题的基本过程。

5、教师在注意班上同学的不同思路,通过适当的引导,帮助学生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而在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与同伴合作,积极与他人交流,也可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信心。]7、应用练习:借助计算器计算(课件出示)算一算,比一比(结果取整数)。蹬一圈,哪辆自行车走的路程更远?①前齿轮齿数为48,后齿轮齿数为19,车轮直径为71cm;②前齿轮齿数为26,后齿轮齿数为16,车轮直径为66cm;结论:蹬一圈,自行车走的路程与车轮直径(周长)及前后齿轮齿数的比值有关系。8、有人利用其中的原理,设计出了一种自行车。(出示:变速自行车)(二)研究变速自行车变速的原理:1、为什么叫变速自行车

6、?(前后齿轮齿数可以随机调节)2、出示:六个后齿轮,两个前齿轮,是怎样变速的呢?小组讨论,完成课本P67表格,观察比较,交流汇报。变速自行车能变化出的速度种数=提示:变速自行车里,若前后齿轮的齿数比值相同,就只能得出同一种速度。3、想一想,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走得最远?蹬同样的圈数,哪种组合使自行车骑得更省力?4、我们发现:同一辆变速自行车,要想速度快,后齿轮转的圈数就要(),前齿轮的齿数与后齿轮的齿数之间的倍数越()越好。【应用延伸】一辆变速自行车有2个前齿轮,分别有46和38个齿,有4个后齿轮,分别有20、16、14、12个齿,车轮直径66cm。小明从家到学校有一段平路和一段

7、上坡路。小明如何使用变速车比较合理?上坡平路[这是生活中常见问题,通过解决这类问题,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利用学生身边的生活现象引入数学知训,会使学生对数学有一种亲近感,感到数学与生活同在,并不神秘。而且,也会激起学生探求新知的强烈愿望。]【总结评价】今天我的收获是: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