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共育—托起明天的太阳

家校共育—托起明天的太阳

ID:37941181

大小:39.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9-06-03

家校共育—托起明天的太阳_第1页
家校共育—托起明天的太阳_第2页
家校共育—托起明天的太阳_第3页
家校共育—托起明天的太阳_第4页
家校共育—托起明天的太阳_第5页
资源描述:

《家校共育—托起明天的太阳》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word格式文档家校共育—托起明天的太阳——家校共育初探(潼南区育才小学:龙江,电话:15310366889)人类在发展,社会在进步,不管怎样变化,教育却是恒古不变的话题。然而,现在的学生教育,家庭教育的地位逐渐突出。家校共育如何有效进行便成为了时代主题。一、家校共育的重要性                学校教育,家庭教育,是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教育不只是老师的事,家庭的教育对学生也尤为重要。不同的家庭教育环境,会使学生有不同的性格和习惯,那怎样让学生在家里也有个好的环境教育呢?这就要我们班主任多与家长沟通,多与家长交流,向家长介绍好的教育经验,与家长一起查找各自的教育问题和教育缺陷,一起

2、共同进步。要让家长们知道自己的孩子在学校里各方面的表现,也让家长告诉老师他们孩子在家的情况。在学生做了一件好的事时,家校可共同鼓励他,表杨他,赞赏他;要是学生做了一件错误的事情,家校可共同教育他,劝导他。这样就强化了孩子习惯的养成和对错的辨别能力。不知谁说过这样一句名言:家庭是习惯的学校,父母是习惯的老师。所以我们要通过家校共育,来缔造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人格。有一位教育名家这样说过:“谁放弃了家庭教育,谁就几乎葬送了孩子的前程;而谁赢得了家庭教育,谁就赢得了孩子辉煌的未来。”家庭教育对一个人的启蒙、成长、成才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家长的人生观、道德观和价值观都会对孩子成长产生极为深刻的影响。

3、专业整理word格式文档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都应以孩子为教育主体,相互配合,形成教育合力。家校共育,总的目的是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让孩子充分享受来自老师和家长的关怀,享受教育给孩子带来的欢乐。学校教育由于现行体制设计,要求对全体学生以统一的教学大纲为指导,施以统一规范和标准的管理和教育,有人形象化地比喻为“人才流水线”,对所有学生的要求和培养目标都是大体一致的。但是,由于家庭的千差万别,家长对子女教育的目标、成才的观念各不相同,因此家长对子女的教育理念和培养目标各不相同,而孩子的情况更是千差万别。所以学校教育必须在家庭教育的配合下,具体分析每个孩子的实际情况,正确引导孩子成才,让孩子健康成长,

4、成为有用之人。  充分认识家校共建共育的重要性,提高教师和家长的合作共建教育意识,才能使教育的途径得以畅通,教育才能有成效。学校与家庭若在学生教育问题上产生分歧,就会给学校的教育和管理带来种种的困难,降低学校教育的效率。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基础,又是学校教育的补充,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就像是小船和帆,缺了哪个,小船都不能前行。正如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的那样:“若只有学校而没有家庭,或只有家庭而没有学校,都不能单独地承担起塑造人的细致、复杂的任务。”二、家校共育的作用1、互补性。专业整理word格式文档学校教育是对学生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塑造人格的主阵地,对孩子的健康成长起主导的作用。

5、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具有学校教育所不具备的不可替代性,成为学校教育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具体体现在:在教育目标上:学校教育更侧重从国家、民族和社会出发向学生提出发展目标,客观上是和个人发展目标统一的,但由于家庭教育最有利于从个人的角度说明问题的。如果孩子从小在家庭中感受和体验到诸如在学习、品德等方面的个人意义,对孩子成长有极大的意义。在教育内容上:家庭教育更侧重在培养孩子的人格和基本生活技能与态度、社会风俗习惯、私人生活、安身立命等方面。如果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在各自的侧重点上是协调的,对其子女的发展将大有裨益。在教育所作用的心理层面上:认知和情感可以说是两个最主要的层面。学

6、校教育在学生认知方面做的工作更多、更为侧重一些,而家庭是最有利于发挥情感教育功能的场所。家长如果重视孩子的情感生活,包括注意培养乐学、爱学的良好学习情绪,疏导孩子在学校生活中产生的消极情绪等,能很好地与学校教育互补协调,对孩子发展十分有利。在教育角色扮演上:对于老师这一角色,人们已经用了很多圣洁的词汇来赞颂,而且,许多对老师的赞美来自学生的肺腑之言。我们的孩子在发展中离不开老师,离不开师生情谊;但同样离不开爸爸、妈妈,离不开自己的亲人,离不开骨肉亲情。进一步说,孩子在家里,更需要的是亲人而不是老师。试想,如果您的孩子在学校中有好老师,在家中有好长辈,您的孩子会有多幸福!2、及时性。专业整理w

7、ord格式文档孩子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其心理、生理发展变化快。他们的内心活动特点,往往在日常的行为与言语文字中表露出来。家校之间可以通过及时沟通信息,交流看法,确定教育策略,就可以防范于未然,将孩子的不良因素及时消除;又可以适时发现孩子的闪光点,及时挖掘其积极因素,引导其朝着健康方向发展。三、家校共育的现状1、家校共育存在误区误区一:既然我把孩子交给学校,教育的责任就理所当然在学校。不少家长没有意识到家庭是孩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