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一_生物和生物圈

专题一_生物和生物圈

ID:37957257

大小:134.00 KB

页数:12页

时间:2019-06-03

专题一_生物和生物圈_第1页
专题一_生物和生物圈_第2页
专题一_生物和生物圈_第3页
专题一_生物和生物圈_第4页
专题一_生物和生物圈_第5页
资源描述:

《专题一_生物和生物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什么是生物学及其意义(致同学们)1、概念:生物学是研究生命现象及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2、意义: 医学的贡献(防治疾病,增进健康)农业、林业、牧业和渔业的发展(绿色食品等)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维护生态平衡,自然资源可 持续发展);生物高科技领域迅猛发展(组织培养、试管婴儿、 克隆、转基因技术等)专题一生物和生物圈二、生物与非生物的区别:(7s:P2-5)1、非生物:没有生命现象的物体(空气、温度、水、阳光、土壤等)2、生物:具有生命现象的物体(动物、植物、细菌、真菌、病毒等)3、生物的特征:营养、呼吸、排泄、应激性、生长繁殖、除病毒外,都由细胞构成的。三、生物圈(7s:P11-13)1

2、、生物圈的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大部、岩石圈的表面以海平面为准,上达10千米,下达10千米。2、生物圈中的生物:a.大气圈中主要有能够飞翔的昆虫和鸟类,以及细菌等微小生物b.水圈中的生物大多数生活在水面150米以内c.岩石圈是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3、生物圈为生物生存提供基本的条件:营养物质、水、空气、阳光、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四、生物与环境(7s:P14-22)生物与环境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应和谐发展。1、环境对生物的影响(1)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光、温度、水分、空气等等。植物和人体内各种物质的运输需要水植物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在光下进行,并需要水、二氧化碳作原料动物、

3、植物的呼吸作用都需要空气中的氧气,也需要在适宜的温度下进行(2)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的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2)生物对环境的影响:蚯蚓使土壤更加疏松和肥沃。五、生态系统(7s:P22-23)1.概念:在一定的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叫做生态系统。2.组成:生产者:能够直接制造有机物(如:植物)生物部分消费者:不能直接制造有机物,直接或间接地以植物为食(如:动物)分解者:能够把有机物分解成简单的无机物, 供生产者重新利用(如细菌、真

4、菌)非生物部分:阳光、空气、水等,为生物的生命活动提供物质和能量。3.食物链与食物网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由于吃与被吃而形成的关系。例如:草兔子狐狸虎(1)食物链一定是从生产者开始,食物链中的箭头方向是被捕食者指向捕食者。(2)食物链中的箭头表示物质和能量的流动方向(3)食物链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的关系,分解者不参与形成食物链(4)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会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并逐渐递减(5)某些有害物质会通过食物链不断积累,在食物链中,营养级别越高的生物,体内积累的有毒物质越多。上述食物链中,如果在草上喷洒DDT,含DDT最多的是虎。食物网:食物链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形成的网

5、状结构。在食物网中数食物链时,从生产者到最后一级消费者,才构成一条完整的食物链,并每次都按照一定的顺序(顺时针或者逆时针)。4.生态平衡:(1)概念: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2)原因: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注意出分析说明题)(3)生态平衡破坏的因素: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主要是人为因素。知识巩固∶1.下图是我市某一农田生态系统中的部分植物和动物,请据图回答问题。〈1〉图中最多能找到条食物链。其中能量消耗最多的一条食物链是∶。该食物链中生产者是。〈2〉从图中可以看出生物之间的关系非常复杂,但主要靠相联系。

6、5草→鼠→蛇→鹰草食物〈3〉若农田中青蛙被大量捕杀,将导致农作物产量。〈4〉图中的鼠、兔、蛇、狐和鹰在生态系统中充当。如果草受到农药的污染,那农药含量最多的生物是。降低消费者鹰2.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是〈〉A.海洋生态系统B.河流生态系统C.生物圈D.陆地生态系统3.生物圈中有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A.一块农田B.一座城市C.一群正在吃草的羊D.一条河流CC4.下列食物链表示正确的是〈〉A.大米→鼠→蛇→人B.阳光→青草→鼠→蛇→人C.青草→鼠→蛇→鹰D.营养物质→鼠→蛇→鹰5.下列各项中,属于生产者与消费者关系的是〈〉A.蚕吃桑叶B.狼吃兔子C.蘑菇从腐烂树

7、木中摄取养料D.蛔虫摄取人小肠内的营养CA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