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探究活动组织策略

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探究活动组织策略

ID:37966921

大小:88.5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9-06-04

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探究活动组织策略_第1页
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探究活动组织策略_第2页
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探究活动组织策略_第3页
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探究活动组织策略_第4页
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探究活动组织策略_第5页
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探究活动组织策略》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学科课堂探究活动组织策略头百户中心学校:郭明珠现代数学教学理论认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应以问题为纽带。问题不仅是学生学习的起点和贯穿学习过程的主线,也是师生双边活动的最佳纽带。但目前在个别数学课堂中,“问题”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1、重数量轻质量。有研究表明:课堂上并非所有的问题都能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学习的过程,其中70%—80%的问题只是简单回忆知识点,只有20%—30%的问题才要求更高层次的思维活动。2、重结论轻过程。过于强调对数学概念、法则、性质、公式的灌输与记忆,忽视了对这些知识的产生、发展、形成和应用过程的揭示和探究。3、重预设轻生成。个别教师在课堂上不敢让学生

2、暴露学习过程中生成的问题;更怕学生提出老师没有预设的问题!尤其是在评比课、公开课的课堂上……。而有效的问题教学是以学生为中心的合作过程,通过问题的发现、思考、理解这三个过程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发展。下面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把数学知识形成有效的问题呈现,来激励和促进学生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效率的一些体会。一、突出学生主体还原课堂学习真谛《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这就要求数学问题首先要关注学生的生活经验、认知规律和个体差异,创造最适合学生的数学教学活动。1、贴近生活、体验数学“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

3、于生活”。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体验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对“问题”产生极大的探究兴趣。波利亚认为:数学学习的最佳动机是对数学知识的内在兴趣。本例通过对教材的灵活处理,创设了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素材,贴近学生的数学现实,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联系,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学习的意义,极大地调动学生对课堂教学内容的学习热情,这符合“数学要回归学生的生活世界”的课改精神;通过学生主动观察、探索、解决问题等数学活动,感受勾股定理逆定理的本质和应用价值,激发了用数学解决生活中“问题”的意识。2、遵循规律、感知数学人类认识事物的过程是一个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循序渐进的过程。高度的抽

4、象性是数学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一大特点。因此,数学课堂教学要从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数学学科的特点出发,精心设计问题序列,引导学生向思维的深度发展,循序渐进,最终达到解决问题和释疑明理的目的。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就是学习“数学化”的过程。本题设计从特殊的多项式乘法人手,使学生建立了感性认识,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自己归纳概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完成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学生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来获得数学知识,在整个过程中,教师积极向学生提供探索、合作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和激发学生进行思维创造的平台,不仅使学生掌握了平方差公式的,还渗透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方法,教会学生在做数学中学习数学,

5、在创造数学中学习数学。3、直面差异、收获数学多元智能理论框架的中心就是认识、尊重和充分利用个体智能差异。数学课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因人而异,设计一些不同层次的问题,使各类学生都能积极思考,真正参与课堂学习,有所收获。例如,在“一次函数”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和掌握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与它的图象之间关系,并介绍待定系数法。教学时可把原题拓展,设计成有层次的题组。个人问题:(1)已知:一次函数的图象经过(-3,-5)和(2,5)两点,①求一次函数的关系式;②求该一次函数与两坐标轴的交点坐标;③作出该函数图象。同伴问题:(2)如图根据函数图象,求出函数关系式。小组问题:(3)如上题中一次函

6、数与x轴、y轴分别交于A、B两点,求△ABO的面积。班级问题:(4)线段AB(包括端点A、B)上,横、纵坐标都是整数的点有几个?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性,针对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把课堂内容分为四个层次的问题,能充分发挥每个学生的智力潜能,体现了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一切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收获,让学生在体验成功中激发进取精神,可以起到以点带面,形成一个人人参与、同伴互助的良好学习氛围,从而获得更大的教学效益。二、精心设计问题,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好的问题是促进学习的燃料”。波利亚认为中学数学教学的目的就是教会学生思考。这就意味着数学课堂教学不只是传授知识,数学课堂问题教学,要

7、吸引学生注意力,还应有利于培养学生有目的思考和创造性的思考,有利于学生掌握思维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1、围绕目标、找准基点课堂教学目标是预期的学习结果。因此问题教学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指向问题解决。教师课前设计好的问题,或为导入新课、探究新知,或为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或为引起思考、总结归纳等有明确意向的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探索,掌握知识。实践证明,根据课堂教学的需要,设计目的性明确的问题,能为学生指明思维的方向。可以激发学生的主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