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古诗两首》(苏教)

教学设计《古诗两首》(苏教)

ID:38003564

大小:243.0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3

教学设计《古诗两首》(苏教)_第1页
教学设计《古诗两首》(苏教)_第2页
教学设计《古诗两首》(苏教)_第3页
教学设计《古诗两首》(苏教)_第4页
教学设计《古诗两首》(苏教)_第5页
资源描述:

《教学设计《古诗两首》(苏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畅言教育《古诗两首》合肥市胡老师◆教材分析《古诗两首》是苏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的第22课课文,共两篇诗歌。《冬夜读书示子聿》是由南宋诗人陆游晚年所写的一首七言绝句,是一首哲理诗,饱含了诗人深邃的教育思想理念,也寄托了诗人对子女的殷切期望。《观书有感》是南宋大学问家朱熹的两首七言绝句。两首诗写的是描绘其“观书”的生动感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词语,积累富含哲理的诗句;2.断句正确、字词流畅地朗读古诗,理解古诗内容;3.理解古诗中对于自然规律与实践与认识之间关系的思考,了解创作背景。【过程与方法目标】联系上下文及生活实际,并通过多种形式的读,理

2、解古诗,激发情感。【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让学生通过对古诗的深入理解,了解诗人所表达出的情感意义,提升对事物的思考力。◆教学重难点◆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畅言教育【教学重点】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理解诗人的思辨能力。【教学难点】◆课前准备◆1.理解古诗中与现代汉语中的不同,一同感受诗中的哲理之思;2.形成对日常事物与事件的深层理解与思考。1.学生课前预习,自读课文与预习字词,养成预习的好习惯;2.制作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3.生字词小黑板、范文朗诵录音。一、趣味导课:1.同学们,我们都学过那些诗歌?你所熟知的诗人都有哪些?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这两首诗。(板书课

3、题)2.简介诗歌:诗歌,通常称“诗”,《诗经》是我国最经典的诗歌总集,开始是统治者用以了解民间情况的一种途径,后渐渐演变为一种在知识分子中的普遍言志形式。二、整体感知:1.按要求读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2.出示生字词。遗力躬行半亩方塘徘徊水渠源头3.检查读诗歌情况,并相机正音。4.听录音,思考:诗歌主要讲述了什么道理?第一首诗主要讲述了“实践出真知”的道理。书本上固然能摄取知识,可终究还是不如亲自实践来的全面和深入。第二首是诗我国古代哲学家朱熹所作,他是程朱理学的代表之一。揭示了学习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万不可固步自封的道理。三、精读领悟: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畅言

4、教育(一)分句解读《冬夜读书示子聿》简介作者: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宋朝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诗词文均具有很高成就。代表作:《南唐书》、《十二月十四日风雨大作》、绝笔《示儿》等。1.第一、二句:古人学问无疑力,少壮功夫老始成。从前的学者们在探求知识的过程中从来都是用尽所有的努力,往往都是年轻时苦苦追寻,知道人生暮年才得以成功。描写从前人们追寻真理的普遍途径,为后两句做铺垫。2.第三、四句: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从书本里获得的知识终究还是觉得比较浅薄,要想真正理解,还需要自己亲身去看一看。整首诗讲述的道理正如毛主席说过的“想要知道梨子的味道,就要亲口尝一尝

5、。”只有实践才能出真知。《观书有感》作者简介:朱熹:字元晦,又字仲晦,晦庵晚称晦翁,谥号文,世称朱文公。宋朝著名理学家、思想家、哲学家、教育家、诗人。是宋代儒学的集大成者,世尊称为朱子。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楚辞集注》等。3.第一、二句: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前两句写景,占地半亩的齐整池塘静的像是一面刚刚打开的镜子,天光云影都在其中倒映着。描写了池塘的美丽景象,引出后面的疑问。4.第三、四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这句说道:问一问这片水为什么总是这么清澈鲜活呢?原来是因为有源头引进源源不断的活水。做了一个设问,更加突出主题。学习知识也是一样,所谓“活到老,学到老”,知

6、识从来就不是与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时间、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所以万不能固步自封,否则就会成为井底之蛙,得到的知识也会成为一潭死水。(二)总体领悟1.这两首诗有什么相同与不同之处?学生自由说。用心用情服务教育江苏教育出版社六年级(上册)畅言教育相同:都是在讲述一个哲理;都与学习方法有关。不同:第一首诗用的是直言明说的方式,而第二首诗是运用了比喻借代的方式。2.这两首诗的中心句分别是什么?分别是以怎样的方式来表达诗人的观点的?(1)“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此句直接论理,讲述在学习知识的时候,不可只看书本,纸上谈兵,一定要重视实践的道理。(2)“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此句运用设

7、问的方式,表面是解答了所提出的关于水渠的问题,实则运用打比方的说明方式,使其中蕴含的发展的眼光更易为人所接受。3.在《观书有感》中,为什么前两句着力描写方塘的景色?写方塘的景色优美,“天光云影”更从侧面烘托了水的清澈,为后两句的设问打下基础,并有起兴的意味。4.让我们带着感情一起来有节奏的朗读这两首古诗。比一比谁读的更有感情。(拓展:古人不仅有姓名,还有“字”,一般在成年时由长辈或自己选取。取字之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