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的甲午》读后感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

ID:38034035

大小:1.10 MB

页数:6页

时间:2019-05-24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_第1页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_第2页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_第3页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_第4页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_第5页
资源描述:

《《沉没的甲午》读后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沉没的甲午》读后感姓名:宋振栋学号:11021340119学院:计算机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年级:2011级班级:一班时间:2012年4月30日16时45分6前言本书简介本书援引大量原始档案资料,深入展示历史细节,并试图用这种细腻的方式引导读者更为深入客观地理解这场意义深远的战争。在朝鲜平壤及中国黄海海域、辽东、山东半岛等战场上,中国方面不乏甘愿为国抛洒热血的将士,无奈的是,这并不能弥补晚清在军事、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与日本的差距。更无法挽回因国力落后以及应战策略失误而早已预定的失败的战果。这一现实的结局颇值得今人

2、为之深思该图由杨东东的手机拍摄当时光的车轮辗过1894年.硝烟中,人物的面孔已是模糊不清;而此时已经是2012年,我坐在教室,阅读了陈悦先生的<<沉没的甲午>>一书,心中有些悲凉,有些痛楚,那模糊的记忆又一次呈现在我的面前,而且那模糊的记忆越来越清晰。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沉没的甲午>>,走进那段我不能忘却的纪念.....6左宝贵,山东费城人(今临沂市平邑县地方镇),平壤战役奉军统领,以单薄兵力扼守牡丹台,与日军激战数小时。顶着枪林弹雨亲自用机关炮向日军扫射,以激励士卒振作,最终英勇殉国。我和左宝贵是老乡,我们平邑

3、县莲花山公园至今还矗立着他骑着战马的塑像。参考资料:第四章上将星沉——奉军将领左宝贵殉国始末87页左宝贵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对慈禧太后存在偏见,但是事实上慈禧不但从没有用海军经费修圆明园,她还把存在外国洋行里生利息的巨款提出了一百五十八万用于购买军火。启示:看待一个人要公正客观,要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的观念,不能戴有色眼镜看人。参考资料:第八章昆明哪堪换渤海—慈禧挪用海军经费的真相181页慈禧太后他是北洋舰队总司令,一位军事素养很高,品质高尚的爱国将领。这位任劳任怨的前敌统帅在外临强敌时,所做的任何努力都无法得到政府的肯定

4、,自己得不到信任,几度因为敌对派系的谣言而被革职查办,甚至差点被处死,这样的精神摧残在他心里肯定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但是即使是这样,他依然舍身忘我,奋勇杀敌。最后饮鸩自尽,以身殉国,或许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忠心耿耿吧!1895年2月14日,这一天是西方的情人节,但对于中国人而言,这一天是北洋舰队全军覆没的日子,是丁汝昌殉国后的第三天。6丁汝昌李鸿章曾代表清政府签署了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和《辛丑条约》,于是留下了千古骂名,可是这能怨得了李鸿章吗?不能!国人多骂李鸿章为汉奸,但大都不知道他在马关经历了怎样的和谈,忘了他只

5、不过是一只签字的笔而已。在《沉没的甲午》一书中,陈悦先生写道:“李鸿章首先就赔款数额与日方反复争论”(出自321页)。李鸿章说:“五千万不能让,二千万可乎?”“赔款既不能减,地可稍减乎?”(出自326页)从这些中我们可以看出,李鸿章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我们没有理由去数落李鸿章,我们应该做的是去反思清政府的制度。参考资料:第十七章《泣血春帆楼>315页李鸿章这是我最讨厌的一个人!这个人与李鸿章有恩怨,国难当头,他却斤斤计较个人恩怨,不能从大局考虑,处处与李鸿章作对,阳奉阴违,我个人认为威海卫的失守他要负很大的责任!“一

6、旦进入冬季,其中的荣成湾,哩岛湾都是极佳的避风港,战略地位相当重要,然而李秉衡对此置若罔闻,并没有任何的防御安排”(出自第十三章李秉衡征东250页)。他污蔑丁汝昌“丧心误国,罪不容诛”(第十五章海殇288页)李秉衡派往驻守的“河防军”其实是修河的民夫,让这样一只所谓的军队去驻守,这简直太荒唐了!!我真不明白他为什么会这样做。推测他这样做的原因:1.为了排挤某些朝廷重臣,如李鸿章。2.他可能是日军在华间谍网络的组成部分,目的是让日军尽快达到登陆威海的目的。李秉衡如果敢于放弃用固化的脸谱去评价一个人,我们大抵会发现,有相

7、当一部分的外籍雇员在为北洋海军服务多年之后,会对它产生一种朴素的情感。这些人虽然是外国人,但是一旦亲临战场,却不能不说他们曾发自内心地将自己视为北洋海军的一份子,他们舍生忘死,与中国士兵们一起浴血奋战。让我们一起来记住随我们北洋舰队一起参加作战的洋员汉纳根余锡尔阿璧成尼格路士戴乐尔马吉芬哈富门哈卜门6(该名单摘自第九章《北洋海军的洋烈士》188页)我对各个战役的印象:旅顺失守日军占领旅顺后,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屠杀!这种卑鄙的行径受到了国际社会的一致谴责,日本犯下的滔天大罪是不能饶恕的!!我不能忘,不想忘,更忘不掉!平

8、壤失守平壤一战,清军败得溃不成军,人们更多地将战败归因于统帅叶志超的胆小怯弱。但是根据陈悦先生的《沉没的甲午》,清军之所以败是因为弹尽粮绝。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甲午时期的中国军队,并没有像日军一样建立兵站进行运输和供给的近代化后勤制度,抵达平壤的驻军,依赖的是一套拖沓而又漫长的原始补给系统。这是制度问题!黄海大战首先要说明的是,黄海大战是在双方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