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方民族史

云南地方民族史

ID:38035758

大小:6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4

云南地方民族史_第1页
云南地方民族史_第2页
云南地方民族史_第3页
云南地方民族史_第4页
云南地方民族史_第5页
资源描述:

《云南地方民族史》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1)蜀汉治理南中的措施有那些,效果如何?第一,调整南中原有郡县,任命重臣治理南中。诸葛亮对这里原有的郡县进行了大幅度的调整,将益州郡改建宁郡,以李恢为太守;分建宁、牂牁置兴古郡,以马忠为太守;分建宁、越巂置云南郡,以吕凯为太守。在南中的官吏任命上,诸葛亮及蜀汉朝廷"多用重人",除李恢、吕凯、马忠外,像张嶷、张翼、张表、杨戏、阎宇、霍弋等人,都是朝廷重臣,他们也大都能遵照诸葛亮的既定方针管辖南中。⑵这一措施实行后,蜀汉加强了对南中的控制。第二,调发士卒充实蜀汉军队。平定南中后,诸葛亮调发"南中劲卒青羌万余家"充实到蜀汉军队中,为五部,成为蜀军中的一支劲旅,这支部队在战斗中"所当无

2、前,号为飞军",战斗力极强。调发南中少数民族士卒到蜀汉军队,一方面削弱了南中少数民族的军事力量,削弱了大姓豪族的势力,另一方面又补充了蜀汉的军事力量,增强了蜀军的战斗力。第三,征调豪族入朝为官,任用渠帅统治地方。对南中豪族、少数民族首领,诸葛亮则加以笼络,不留兵驻守少数民族聚居地区,使夷汉安居。将原南中大姓豪族俊杰调离南中,到蜀汉朝廷做官,从而在政治上加强了对南中的控制。同时,诸葛亮任用南中少数民族渠帅对本地、本族进行统治,对一些豪酋,诸葛亮还赠以"瑞锦、铁券",作为保护他们权力的文书证明。这些措施,调整了民族关系,缓和了民族矛盾,增强了南中大姓豪族、少数民族对蜀汉政权的向心力

3、。第四,加强对少数民族的思想控制。诸葛亮曾"为夷作图谱",大力宣扬华夷一家,君臣伦理,尊卑贵贱的观念。这幅图谱为南中各族广泛重视,此后,每朝廷"刺史、校尉至,赍以呈诣。"⑸诸葛亮在思想上对南中少数民族加强控制的策略,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第五,在南中兴办屯田,努力发展生产。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于建宁郡设五部都尉,配以夷汉部曲,进行屯垦。又把少数民族渠帅领有的赢弱奴和依附民,分配给汉族大姓作部曲,并鼓励大姓出金帛收卖、招徕部曲,于是夷人"渐服属于汉,成夷汉部曲"。通过这些措施,云南郡出现了从事游牧的"上方夷"和从事农业的"下方夷"。事实证明,诸葛亮在南中地区实行屯田,开发了西南边疆,发

4、展了当地经济。价值,在于致力于从根本上"解决"——至少是在当时的时段上"解决"——西南民族问题,扭转汉夷对立的局面,使南中地区成为蜀汉"混凝土"式的后方。2).南诏.大理国的文化有那些特点?南诏以主体民族白蛮的土著文化为基础,主动汲取外来文化,形成了独具地方民族特色的南诏文化。南诏文化具有汉文化、佛教文化和南亚、东南亚文化色彩,具有“兼容并蓄”与多元文化的特点。大理国的文化,实际上是南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不同的是,大理国文化的地域性、民族性更加突出,儒释相融,僧俗一体,佛教影响到大理国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大理国文化是南诏文化的提升与发展,是多元性的南诏文化一体化的产物,大理国文

5、化可用“释儒文化”来概括。3).云南历史上的著名历史人物和历史功绩?(至少三个)1.皮逻阁(公元697~748年)南诏第四代王,在位期间,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并吞了其他五诏,使洱海地区统归南诏管辖,将王都从巍山迁至大理,当时称为太和城。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唐玄宗将他加封为"特进云南王、越国公、开府仪同三司"。其后又加封"上柱国",并赐"龟兹乐一部"及金佛像等。2.郑和原姓马,小字三保,回族,昆明人。明初入宫为宦官,赐姓郑。后从侍燕王朱棣,有功而被升为内宫监太监。世称"三保太监"。1405-1433年,郑和率27,800余人,分62艘宝船,先后七次下西洋,南至爪哇、西至波斯

6、湾和红海、最远到赤道以南非洲东海岸,历经39个国家和地区,航程达10余万公里。此航海创举,比葡萄牙人迪亚士到达非洲好望角、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还早80多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00年。对中国的航海事业具有伟大的贡献。3.段思平,公元893—944年。大理喜睑(今喜洲)人,大理国的缔造者。其家族世代为南诏武将.父为段宝龙。937年,灭大义宁,建立大理国,建元文德。仍都大理。天福三年封董迦罗为相国,封高方为岳侯,死后谥号神圣文武帝,庙号太祖。4).清代前半期云南社会经济走向繁荣的原因和主要表现?体上看,云南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商品经济不断发展与市场体系不断完善的过程,是一个经济结构变化

7、重组的过程。从三方面1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云南地山地众多,交通状况十分不便,对生产的发展,颇受限制,到l纪的康熙年间,云南还是一个半开发地区,可耕地尚未开垦。但随着大规模改土归流的实行,云南省传统的农作物种类曾多,玉米和马铃薯在明末清初,由内地的汉民传入了西南地区,又康熙时在云南各地得到普遍种植,并逐渐取代了低产的山地传粮食作物,粮食种植结构的上述变化,应了清代人口急剧 适增长对粮食的需求,口粮紧张程度得以缓解,2农副产品加工业的发展云南种植、生产茶叶的历史年代久远,是茶叶的原 产地之一。进入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