歧义句的论文

歧义句的论文

ID:38063312

大小:22.35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歧义句的论文_第1页
歧义句的论文_第2页
歧义句的论文_第3页
歧义句的论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歧义句的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歧义的产生及消解摘要:对于歧义问题的研究已经有很多成果,但纵观这些成果没有一篇可以从实际的有价值的解决语言中的歧义问题。我不禁要问歧义真的能消解吗?我觉得歧义是语言自身形成规则的副产品,与语言相生相随。歧义可以说是无处不在,不仅是语形上的,也有语音方面的。从根本上说消除了歧义也就意味着可实用的语言的消亡。所以我认为建立封闭的语言系统来解决歧义是不可能的,也没有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实用价值。但歧义给语言使用造成许多麻烦,我们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规避。关键词:歧义产生消解语言学术界对歧义问题已研究多年,但我认为学界对歧义句及歧义的的定义仍存在不足。以下列举部分文章对歧

2、义的定义:“1,歧义句是语言系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语法形式,也可以称之为岐解句,指同一个语言形式具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意义的语言现象。赵元任《汉语中的歧义现象》2,歧义是自然语言的普遍现象,按照形成原因不同歧义可分成结构歧义(syntacticambiguity)(有些文献语法歧义(grammaticalambiguity)),词汇歧义(lexicalambiguity)和语音歧义(phoneticambiguity)等不同类型。贾湘柳《歧义在转换生成语法中的研究》(湖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商贸旅游系,湖南长沙4100073,一般来说,受特定语境和某种语言要素的制约,

3、我们对句子的含义的理解应该是确定无误的。但在汉语表达实践中,无论口头表达,还是书面表达,不管是驾驭语言能力所限,还是出于一时的疏忽,都难免会出现一个句子有两种或两种以上意思的现象,这就是歧义现象。有歧义理解的句子,就是歧义句。田雨泽《歧义句及歧义消除漫议》(十堰职业技术学院中文系,湖北十堰442000上述的四种对歧义的理解,其共同点是:都认为歧义是一个语言形式具有多种理解,也可以认为是同一种语言形式的多义性。但多义并不是多义,“语词和语句的多义并不等于歧义。笔者认为,歧义就是一种语言表达式在使用中出现或两个以上的意义。这个定义有两个明显的特点:一是强调了歧义的

4、多义性特征;二是强调了这种多义性特征是在语言使用中表现出来的。歧义现象所谓第二个特征说明,只有在语言使用中未能消除其多义性的词语或语句才是歧义句或歧义语句。”王建平《从逻辑看歧义的产生及其解决途径》(华南师范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广东广州510631王建平教授指出了多义与歧义的区别,但并没有指出歧义与多义的联系。很显然认为歧义是同一种语言形式的多义性也是有道理的,我认为无论是歧义还是多义都是同一种语言形式在语言形式和语言使用中的不同表现。我认为无论词汇的多义性还是语句结构,语音等多义性,都可以成为歧义的诱因。因为正是书面存在这种多义性,才有可能造成语言运用上的歧

5、义性理解。从根源上讲,无论是歧义还是多义,都是语言自身的特性造成的。因为一种语言都是建立在有限的词汇和语法,通过词汇和语法的不断组合,来满足不断发展的社会对语言的需求。语言自身,包括词汇,语法,不是一个封闭的结构。语言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它必须保证能不断的吸收新词汇.新语法甚者借鉴外来的词汇与语法,所以语言必须具有不断自我适应自我更新的功能,这种功能就必然的要求语言自身不可能是个封闭的结构。如果一个语言不能适应社会的不断发张,这种语言也就面临死亡。语言的词汇的多义性是造成语言使用中的歧义的一个原因。比如领导.锤.锁.计划.服务.危害.钉.扣.盖.实验.表演.研

6、究等等,这些词语是一个词具有多种词性,根据词性的不同所表达的意思就完全不同。也许在绝大多数语境之下,这类的词在使用过程中造成不了歧义,但在语言交际中此类歧义也必然存在。在世界一切的语言中,很多意义不同的词语具有同一个发音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虽然在语言使用中运用语调.重音.停顿等语音手段,或者听话者又可以直接插话要求重复,但有时并不能消除理解上的误差,也就往往会存在歧义,比如“之.至.之.职.值.直”,读音大都相似,所以也可能造成歧义。还有可以表示像“我已经走了一个小时了”和“那个面店关门了”,走了一个小时可以表示我出发了一个小时,还可以表示这个动作持续了一个小时

7、。至于“关门”,在现实语言运用中很有可能造成歧义,因为当谈到“那个面店关门了”的时候,很少在能直接验证的情况下,而且这个“关门”在日常运用中,打烊和倒闭不在营业的两种意思占的分量差不多,在这样词语的运用中虽然自身是多义,但极容易造成歧义。词语及词组由于读法不同或个人对其结构的不同划分,往往原本是多义词.多义词组也会造成使用中的歧义。词语读音上的轻重读法往往会引起同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的不同的理解。比如:我想起来了。很显然“想”与“起来”着两个不同的重音强调点会引起不同的意思理解。但这种类似语句在使用过程中只要稍加注意往往不会造成歧义,因为在使用过程中往往只有一个

8、重音强调的着力点,就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