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的比较

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的比较

ID:38081373

大小:25.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的比较_第1页
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的比较_第2页
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的比较_第3页
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的比较_第4页
资源描述:

《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的比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的比较作者:颜多清单位:442400湖南桂阳县人民医院检验科【摘要】目的:化学发光与酶联免疫检测血清甲胎蛋白的比较。方法:化学发光法、酶联免疫法,按仪器操作手册各用配套试剂测定质控品。结果:线性实验:化学发光检测更宽;精密度试验:化学发光的重复性较酶联免役法更好。结论: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役法之间差异无显著性,但化学发光法优点更多。【关键词】甲胎蛋白线性范围精密度化学发光酶联免疫材料和方法  标本来源:随机抽取150份临床送检血清标本,包括正常和异常标本,异常标本中超过仪器检测范围的结果不予统计。  仪器与试剂:化

2、学发光仪使用BayerCentaurCP。使用原装配套试剂。酶表仪洗板机使用URANUSAE全自动酶免仪和配套洗板机,严格根据使用说明操作。  方法:按仪器操作规程操作,用配套试剂测定,数值在标定值允许的变异范围内,接着做线性、相关性、回收率、精密度测试。  结果  线性试验:将AFP测定值在1000~1200ng/ml范围内的5份血清标本混合,反复测定5次,取其均值作为原倍血清测定值即为理论值。将此混合血清做5点倍比稀释,随机排列测定顺序,各反复测定5次,以原倍血清测定值为标准按稀释倍数算得其理论值,求两者相关性并进行回归分析。化学发光回归方程

3、为:Y=1.0235X+6.5594,R=0.9999。  酶联免疫法回归方程为:Y=0.6578X+38.885,R=0.9558。化学发光法在2~900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酶联免疫法在5~400ng/ml范围内线性良好,可见化学发光免疫法的检测范围更宽,更能充分满足临床要求。  相关性试验:用上述二种方法分别对受检血清标本进行AFP定量分析,结果表明,二种方法差异无显著性(P>0.05),直线回归方程为:Y=1.0667X-0.5433,R=0.9858,提示二种方法相关性良好。  回收试验:取三种浓度的血清(10.71ng/ml

4、,18.08ng/ml,46.83ng/ml),分别用不同浓度定值血清混合,配制成浓度分别为21.1ng/ml,30.0ng/ml,77.3ng/ml,27.8ng/ml,36.7ng/ml,84.0ng/ml,53.8ng/ml,62.6ng/ml,110.0ng/ml的样本,用化学发光法与酶联免疫法测得的回收率分别为96.1~97.9和95.3~97.1,平均回收率为97.7和96.4。  精密度试验:采取批内和批间差异来确定。用上述二种方法分别对低、中、高值质控品进行精密度试验,每份标本连续测定20次,计算X,S,求批内CV值。每日测定1次

5、,连续测定20天,计算X,S,求批间CV值。结果表明,化学发光免疫法的重复性比酶联免疫法的更好,特别是高值化学发光明显优于酶联免疫法。见表1。表1两种方法的批内和批间变异  讨论  本文测定AFP检测结果表明,化学发光免疫法与酶联免疫没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相关性良好(R=0.9858),但两种方法相比较,化学发光免疫法有如下优点。  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结果的稳定性,灵敏度,精密度均优于酶联免疫法。  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的线性范围更宽。  试剂稳定性好,有效期长。由于标记物在自然环境下很稳定,因此用它标记的试剂也非常稳定,而酶联

6、免疫法采用酶作为标记物,通过显色强度反映待测物质的浓度,而影响酶和底物活性的因素有很多,因而试剂的稳定性和灵敏度略显不足。  化学发光免疫法能快速进行免疫反应,20分钟内出结果,较酶联免疫法缩短了不少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一次性加样头的使用及流动冲洗程序,彻底避免了交叉污染。  甲胎蛋白被认为是辅助诊断肝癌最好的临床检测方法,化学发光免疫法是公认快速、精确、重复性好且安全无毒的方法。ELISA以快速、简便实效的优势在基层广应用。本文检测AFP结果提示化学发光法和ELISA法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性好(r=0.998)。本

7、文显示化学发光法线性范围宽精密度等方面明显优于ELISA法,但是在人体正常值参考范围内AFP的检测,ELISA法具有快速、简便、成本低廉的优点,在健康体检、人群普查、良性肝病患者定期检查中起到很好筛查作用。化学发光免疫法的应用实现了免疫检测的自动化,具有灵敏度高,线性范围宽,检测快速,结果稳定,试剂稳定性好,应用范围广等优点,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参考文献】  1陶义训.免疫测定进展.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9,19:65-68.  2吴健民.免疫检验自动化.当代医学,2000,6:28-32.  3齐军,车轶群.使用多肿瘤标志物蛋白质芯片诊断

8、系统检测卵巢肿瘤.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3,26(6):35.申明:本论文版权归原刊发杂志社所有,我们转载的目的是用于学术交流与讨论,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