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有良谋策贤士

信有良谋策贤士

ID:38084682

大小:39.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8

信有良谋策贤士_第1页
信有良谋策贤士_第2页
信有良谋策贤士_第3页
信有良谋策贤士_第4页
信有良谋策贤士_第5页
资源描述:

《信有良谋策贤士》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信有良谋策贤士不拘一格选英才——从科举看高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郝庆云(哈尔滨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教授)近年来,关于高考制度的非议越来越多,有的将高考与素质教育对立起来,有的将之与100多年前废除的科举制度相提并论,甚至有人大代表建议取消高考。应该承认高考制度确有不尽如人意的地方,随着形势的发展,对其进行改革应属题中之义。但将高考制度中出现的种种弊端与科举制度进行简单的比附,其命意显然是想通过科举制度最终被废除的历史结局,来暗示高考亦难逃相同的命运。对上述观点作者不能苟同。高考制度恢复以来对于中华民

2、族伟大复兴事业的贡献是有目共睹的。回顾漫长的中华文明史可知,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注意研究选拔人才的国家之一,每一次人才选拔制度的创新,虽然均伴随着不完善甚至弊端,都对社会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一、科举制度是中华文明的创举科举制度产生于隋,形成于唐,完备于宋、明,至清末(1905年)被废除,在中国沿用了1300余年。在此之前,封建皇朝从知识分子中选拔人才担任官吏的制度是西汉王朝实行的“察举制”,魏晋时的“九品中正制”。“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的共同特点是依赖地方官吏发现和推荐人才,选才授官的大权

3、掌握在士族地主手中,一般庶族地主难以出仕从政,这就严重地阻碍了封建统治基础的扩大和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隋文帝时取消了“九品中正制”,设立“秀才科”,考试成绩优秀者称之为“秀才”,可任用为官。隋炀帝大业二年(606年),始设进士科,士人可通过地方官推荐参加考试,这就是科举制度的开始。从此以后,历代封建政权对人才选拔就由荐举制一变而为考试制,这是统治阶级选拔人才制度的一个历史进步。科举制度的最初确立和九品中正制相比,有了一定的客观标准,并使一些中、小地主出身的知识分子有了入仕的机会,扩大了封建统治

4、基础。但随着封建统治的没落,科举制度的敝病也愈加明显。由于考试内容局限于儒家经义的范围,考试的方法注重死记硬背,日益流于形式,其结果是束缚了学术思想的发展,败坏了学风和士风。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清政府发表上谕:从丙午(1906年)起,所有岁科考试、乡试、会试一律停止。至此,在中国封建社会实行了1300年之久的科举考试制度正式废除。5科举制是一种重要的文教制度,它通过选士的途径对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产生重要影响。这些影响是十分深刻的,其中既有积极的影响,也有消极的影响;既有直接的影响,也有间接

5、的影响。了解科举制的社会影响,这对于我们正确认识高考的地位,有一定借鉴作用。第一,科举制比奴隶社会官职世袭的“世卿世禄”制,汉代的“任子”制度和后代作为科举制补充的“荫子”制是一大进步。这样的一种选官模式,一定程度上,减少了任用官员的主观作用,体现了任人唯才、唯贤,淡化了世族、门第的影响,形式上给几乎每一个人提供了可以进入仕途的均等机会,而且确实使大批中小地主及知识分子进入到封建国家统治机构中来,为封建统治阶级拓宽了政治基础。科举选官制度与封建社会其他选官制度相比,要进步得多,合理得多。第二,各级

6、政府重视,皇帝亲自过问,全面考核检测。有严格的政治条件的审查。文化考试要经过层层选拔、淘汰,极为严格。历代对考生健康也有要求,如唐代考中后,要由吏部组织再“试身”,考察外貌和健康状况。政治理论是最主要的考试科目。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后,儒家学说是封建统治的理论基础和思想统治工具,历代都作为必修课、必考科目。采取许多防止舞弊的措施。中国的科举制在历朝历代都是国之根本,是一片相对“干净”的领地。科考舞弊罪不可赦——鲁迅的祖父就是因为参与科考舞弊而丢官入狱,导致周家衰败。更为可贵的是,天子也不

7、能在科考中舞弊。康有为参加科考时,光绪皇帝因为赏识他的维新思想,非常想把他钦点成状元——可是皇帝都不能打开试卷看到考生被封闭的姓名。张謇的一份试卷观点与康有为极其相似,皇帝误以为该考生就是康有为,钦点状元,传为笑话,其实更是一段佳话。第三,科举的积极作用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在文化方面。首先科举制度使得中国的文化精华得到传承。作为考试内容,读书人最重要的就是学习知识,而在当时最重要的就是学习古代文化知识。一个书生没有饱读文化思想的精华所在,何谈治国之道?这样一来,中国文化就延绵不绝的传承下去。其次,

8、科举也不断发展和丰富着中国文化,如果没有科举制度也就没有中国古代灿烂的文化。如诗、词、歌、赋的发展与繁荣;唐小说的兴起与发展。如此说来,科举制度对于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确实有着不可轻视的作用。再次,推动了学习上进的风气。以进士科为主的科举制度的形成,对社会风尚也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五尺童子耻不言文墨焉。”《通典·选举三》。第四,使平民有擢升的机会。如孟郊50岁才登第,喜做诗曰:“昔日龌龊不足夸,今朝放荡思无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宋初对科举制的改革,最终取消了门第限制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