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热感冒与暑湿感冒的诊断治疗

暑热感冒与暑湿感冒的诊断治疗

ID:38110965

大小:25.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5

暑热感冒与暑湿感冒的诊断治疗_第1页
暑热感冒与暑湿感冒的诊断治疗_第2页
暑热感冒与暑湿感冒的诊断治疗_第3页
暑热感冒与暑湿感冒的诊断治疗_第4页
暑热感冒与暑湿感冒的诊断治疗_第5页
资源描述:

《暑热感冒与暑湿感冒的诊断治疗》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暑热感冒与暑湿感冒的诊断治疗暑热证发生于夏季最炎热的七、八月间,由于气温较高,毛窍开泄,故易感受暑热之邪而发病。暑为火热之气,侵袭人体传变极速,故表现出一派里热征象。但暑热证绝非是单纯的阳证、热证、实证,而常伴有气虚、阴伤的证候。  临床表现如下:  主症:①发热,微恶风寒,汗出热不退;②心烦,口渴,咽痛。  次症:骨节酸痛,头昏或头痛,倦怠,小便短赤。  舌脉:舌质红,苔黄;脉浮大而数。  凡夏季外感暑热之邪,具有主症①、②,或主症①及次症,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暑热感冒。  暑热感冒怎样与类似证候鉴别? 

2、 暑热感冒应与暑湿感冒、风热感冒鉴别。  (1)暑湿证与暑热证暑邪致病,发在夏季,由于暑邪有明显的热象,故发热、口渴、脉数为暑湿与暑热两证的共有见症。加之炎热天气病人容易贪饮纳凉,故两证或多或少地会兼见脘痞纳呆等症状。但暑邪是否夹湿致病,在临床上有明显的不同。暑湿证起病较缓,初起热象不著,以身热不扬、恶寒身重、头如裹、口渴饮不多为特征;而暑热证起病较急,传变快,以发热汗多、心烦口渴多饮为特征。这里特别要注意的是,两证的脉象有明显的不同,暑湿证脉濡数,暑热证脉浮大而数。濡是湿象,浮数见大是暑伤气阴之脉。依此鉴别,颇为重

3、要。  (2)风热证与暑热证两证均为实热证,热势明显、口渴、脉浮数是两证的共同见症。但风热证系风热犯表所致。风为阳邪,其性升发向上,病变多开始于头面部位,而全身症状相对较轻,所以风热证多见头痛、鼻塞、流黄浊涕、咽痛等。而暑热证的热伤气津所致的口渴多饮,尤其是大汗出则是风热证所不及和没有的。  暑热感冒的治法与主治方剂有哪些?  暑热证治宜辛凉宣透解表,甘寒清热祛暑,兼以清心利小便。  主治方剂选用如下:  (1)清络饮本方主要用于暑热伤肺之轻证。方选金银花、西瓜翠衣、荷叶清宣透热,祛暑解表,生津止渴,共为君药;扁豆

4、花、丝瓜皮祛暑化湿健脾为臣药;以竹叶清心利尿、导热下行为佐使药。诸药配伍,清热而无伤津伐胃之弊,祛暑亦顾护正气。原方诸药皆采用鲜品,旨在取其清新之气,以增强清暑生津之效用。  (2)雷氏清宣金脏法所谓“清宣金脏”,就是清热宣气,保其肺脏。方选川贝、兜铃清其肺热为君药;杏仁、瓜蒌皮、桔梗宣其肺气为臣药;佐以桑叶平肝肃肺;使以杷叶降其肺气。全方共奏清热宣肺平肝之功效。  (3)竹叶石膏汤本方原为伤寒热病之后余热未清而设。后世医家依其方义,一变而为治疗热病气阴两伤的主方。暑热证若见于气阴素虚的病人,或暑热伤其气阴较重者,症

5、见身热、多汗、口渴、心烦、少气乏力、脉虚而数等,可选本方治疗。方中以竹叶、石膏清热祛暑为君药;人参、麦冬益气养阴为臣药;佐以半夏降逆,性虽温燥,但配于清热生津药中,仅存降逆之功,已无温燥伤阴之弊;配以甘草、粳米扶助胃气,共为使药。诸药合为一方,清热祛暑,益气生津,兼以和胃,实为一首清补之剂。  (4)王氏清暑益气汤李东垣之清暑益气汤用于暑湿证则可,用于暑热证则不可。故清代王孟英依临床实践又拟清暑益气汤一方,与李氏之方相比,“暑伤气阴,以清暑热而益元气,无不应手而效”。方以西瓜翠衣清透暑热,西洋参益气生津,共为君药;石

6、斛清热养阴,荷梗清热解暑,麦门冬养阴生津,三味共为臣药;黄连、知母、竹叶清热除烦,养阴泻火,共为佐药;甘草、粳米养胃和中,为使药。全方不仅能清热祛暑,还可益气生津。对于夏月伤暑、伤津耗气,身热、口渴、汗多、体倦少气、脉虚数者,用之最宜。  (5)白虎加人参汤白虎汤是治疗气分热盛的主方,加人参补气生津,共具清热益气生津功效,故用于暑热伤气者颇宜。方以石膏、知母清热养阴为君药;人参益气为臣药;甘草、粳米和胃守津,共为佐使药。主要用于症见身热而渴、多汗、背微恶寒,脉大无力的暑热证。  暑热感冒的辨证论治要点是什么?  暑

7、热中人,不可轻视。“中暑归心”,这是常规,但暑邪也可入肝、入脾、入肺、入肾,“非专心主而别脏无传入也。”它的危险性难以预测。清代周扬俊说:“伤寒至七八日方危,暑病则有危在二三日间,甚则朝发暮殆,暮发朝殆。”  由此可见,治疗暑证,合理地及时用药至关重要,否则,变证多端,不易挽救。  张凤逵云:“暑月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敛,不必用下。”这条治则用于暑热证,较为适宜。但暑热证的特点是热伤气阴,因此还要有甘温益气。加之暑多夹湿,所以后人将治暑法则概括为:清热、养阴、益气、利湿等。清热祛暑、益气养阴的方药,不仅可以

8、用于暑热证,而且还可用于夏月因暑热而加重的其他慢性病。  古人对暑证的治疗提出三禁,依次为:一、禁用辛温发汗;二、禁用或慎用滋腻之品;三、禁用或慎用苦寒药物。暑证若误用辛温发汗则重伤气阴,甚则导致气阴两脱;若药多滋腻,则滞气留湿,必有恋邪之弊;若用苦寒清热,必化燥伤阴,戕伤胃气,甚可引邪入里,造成邪热内陷的恶果。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