鼻用皮质类固醇的临床选择

鼻用皮质类固醇的临床选择

ID:38115044

大小:1.04 MB

页数:4页

时间:2019-05-24

鼻用皮质类固醇的临床选择_第1页
鼻用皮质类固醇的临床选择_第2页
鼻用皮质类固醇的临床选择_第3页
鼻用皮质类固醇的临床选择_第4页
资源描述:

《鼻用皮质类固醇的临床选择》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2008年2月,第15卷,第2期继续教育园地鼻用皮质类固醇的临床选择张罗,韩德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耳鼻咽喉头颈科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变应性鼻炎诊疗中心,北京100730)[摘要]鼻用皮质类固醇是治疗鼻部炎症的常用药物。为临床选择提出指导性建议。本文系统介绍了药物的代谢过程、化学结构、分子作用[关键词]肾上腺皮质激素类(AdrenalCortexHormo-机制,对比了不同药物的药理学指标和临床应用指标,nes);投药,鼻内(Administration,Intranasal)1948年美国

2、医师Hench和化学家Kendall合成可的松和以及与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receptor,GR)亲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并将其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在此力等。鼻用皮质类固醇产生全身性副作用的原因是由于保持后不到1年的时间内,美国医师Boardley就将其用于治疗哮一定效价强度的皮质类固醇进入全身血液循环,对全身器官[1]喘。全身应用皮质类固醇在取得临床疗效的同时常出现严的生理功能产生影响,其主要的评价指标是药物的全身生物重副作用。鼻腔应用尽管也可取得临床疗效,但地塞米松利用度,即鼻腔应用的药物经各种途径进入全身血液循环所等早期的皮质类固醇由于肝脏首过代谢

3、率低等原因,可对占的百分比。决定药物全身生物利用度的主要因素有两个: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产生抑制作用,从而限制了局部药①肝脏首过代谢率,药物经过肝脏首过代谢灭活占全部药物物的广泛应用。1972年Brown等报道应用二丙酸倍氯米松的比率,肝脏首过代谢(灭活)率越高的药物,其全身生物(beclomethasonedipropionate,BDP)治疗哮喘,1973年利用度越低,药物发生全身性副作用的可能性也越小。在肝[2,3]丹麦医师Mygind报道应用BDP治疗变应性鼻炎,未发现脏首过代谢率相差不大的情况下,药物经鼻腔吸收的量就显明显的全身性副作用,开创了鼻用皮质类固醇广泛应用

4、的历得尤为重要;②经鼻腔黏膜吸收,逃避了肝脏代谢灭活而进[7]史,至今已有35年。鼻用皮质类固醇是目前治疗变应性鼻炎入全身血液循环的药物。鼻腔黏膜对皮质类固醇的吸收是药[4,5]最有效的药物,也可用于常年性非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等物发挥抗炎作用的前提条件,同时经鼻黏膜吸收进入全身血[6]其他鼻黏膜炎症的药物治疗,因而成为鼻部抗炎治疗的核液循环的药物可能导致全身性副作用,因此,皮质类固醇具[8]心药物之一。除至今仍在100多个国家使用的BDP外,常用备“双刃剑”的临床意义。的鼻用皮质类固醇还包括布地奈德(budesonide,BUD)、2分子作用机制曲安奈德(triamcinolo

5、neacetonide,TAA)和氟尼缩松(flunisolide,FLU)以及较新进入临床应用的丙酸氟替卡松皮质类固醇分子是脂溶性的,可穿过靶细胞膜进入细胞(fluticasonepropionate,FP)和糠酸莫米松(mometasone浆,与其中的GR结合而发挥其药理学作用。脂溶性高的药[7,9]furoate,MF)等。物,更容易被鼻腔黏膜吸收,在局部停留时间更长。未与皮质类固醇分子结合的GR处于非活化状态,与分子量约为1代谢过程300kD的蛋白复合体相结合,后者主要由2个分子量为90kD鼻用皮质类固醇经前鼻孔喷入鼻腔后,约30%药物停的热休克蛋白(90kDheats

6、hockprotein,HSP90)和1个分留在鼻腔黏膜发挥药理学作用,其余约70%在鼻腔黏液纤毛子量为59kD的亲免素(immunophilin)蛋白组成。HSP90阻传输系统的作用下,被运送至鼻咽部,随吞咽动作进入胃肠止非活化GR向细胞核内移动。当皮质类固醇分子与GR结合道,经吸收后通过肝脏代谢。皮质类固醇的安全性与其药理后,HSP90即与皮质类固醇-受体复合物分离,暴露GR上的2学指标密切相关,特别是药物的全身生物利用度(systemic个核定位信号,激活皮质类固醇-受体复合体快速移入细胞核[4,10,11]bioavailability)、肝脏首过代谢率、脂溶性(lip

7、ophilicity)而与DNA序列结合(图1)。鼻黏膜的慢性炎症反应中有大量炎性反应蛋白表达,后者由活化蛋白1(activatorprotein-1,AP-1)和核因子κB第一作者简介及通讯:张罗,男,北京人,医学博士,主任医师,主(nuclearfactorkappaB,NF-κB)等促炎转录因子在基因转要从事鼻科临床和相关基础研究。录水平进行调节。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是致病因素作用于相Email:luozhang@trhos.com通讯作者:韩德民(Email:Handm@trhos.c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