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墓出土_常所用_兵器考

曹操墓出土_常所用_兵器考

ID:38116662

大小:224.85 KB

页数:5页

时间:2019-05-25

曹操墓出土_常所用_兵器考_第1页
曹操墓出土_常所用_兵器考_第2页
曹操墓出土_常所用_兵器考_第3页
曹操墓出土_常所用_兵器考_第4页
曹操墓出土_常所用_兵器考_第5页
资源描述:

《曹操墓出土_常所用_兵器考》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中原文物2010年第4期13曹操墓出土“常所用”兵器考武家璧(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北京100012)Abstract:Theweaponswiththeinscriptionsof“魏武王常所用”(DukeWuofWeistateoftenuse)unearthedinthetombofCaoCaocanbedividedintofourkinds,suchashalberd,spear,knifeandawl,whichformasimplesuite,performingafunctionofdefendingthedukeandtheroyal1Forexample,thef

2、old2inghalberdonlyservestheduke,soCaoCaoisentitledtousethedefenseofduke1Theweaponsnotonlyem2bodythepropositionofpoorfuneral,butalsoshowthestatusoftheownerandthescaleofthetomb1Keywords:tombofCaoCao;oftenuse;defense;foldinghalberd摘要:曹操墓出土牌铭“魏武王常所用”兵器,分别为戟、矛、刀、椎四种,由导从及长短兵器,形成一套最简单的组合,执行“警跸侍卫如常仪”的基

3、本功能,属于天子仪卫。例如“交戟”,只有皇帝才能使用。曹操生前获得享用天子仪卫的资格。这套仪具既体现了曹操的薄葬主张,同时也是墓主身份地位和墓葬等级的重要标志。关键词:曹操墓;常所用;仪卫;交戟2009年末,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宣布在缯衣或油漆的木戟为仪仗,分两类,一为导引,安阳西高穴村发现的东汉大墓为魏武帝曹操高二曰门戟,统称为“棨戟”。《汉书·韩延寿陵,这一重大考古发现很快得到学术界的认传》:“功曹引车,皆驾四马,载棨戟。”王先谦①定。墓中出土刻有“魏武王”铭文的石牌、石《汉书补注》引沈钦韩曰:“《古今注》:棨戟,枕(慰项石)等,是确定墓主为曹操的主要依殳之遗像,前驱之器,以木为

4、之,后世滋伪,无②据。刻铭石牌共59块,其上端均有穿孔以与复典型,以赤油韬之,亦谓之油戟,王公以下通实物相联系,每一石牌代表一类实物。石牌从器用之,以为前驱。”《后汉书·舆服志上》:“公形上分为圭形尖首及平首斜肩两大类,平首石牌以下至二千石,骑吏四人,千石以下至三百石县刻铭生活用品名称及数量(重量),尖首石牌全长,二人,皆带剑,持棨戟为前列。”《三国部刻有“魏武王”铭文,分别为:志·吴志·诸葛恪传》记有:“授棨戟武骑三“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戟”2件,百⋯⋯作鼓吹,导引归家。”王勃《滕王阁序》“魏武王常所用挌虎短矛”2件,记有:“都督阎公之雅望,棨戟遥临。”以上为“魏武王常所用挌虎大刀”

5、1件,前列导引之戟。“魏□□[常]所用搏□□[椎]二枚”1门戟制度起源于周代,至唐代始有详细记③件,载。《周礼·掌舍》“为坛壝宫棘门”,郑玄注“魏武王常所用慰项石”1件。引郑司农曰:“棘门,以戟为门。”张衡《西京这些牌铭代表一套以兵器为主的“常所用”赋》:“武库禁兵,设在兰锜。”李善注:“兰锜,器物组合。其中戟、矛、刀、椎构成侍卫兵器组兵架也,陈列于甲第三门,若今戟门。”左思合,兹对其历史来源、功能及其与墓主身份、墓《吴都赋》及《魏都赋》:“陈兵而归,兰锜内葬等级的关系,略作探讨,祈望识者批评指正。设。”《隋书·礼仪志》:“西汉武帝,每上甘泉,一、交戟则列卤簿,车千乘,骑万匹。其居前

6、殿,则植戟用戟制度是贵族官僚身份等级的标志,以有悬楯,以戒不虞。其所由来者尚矣。”《隋书·14汉魏考古专题柳彧传》载:“时制三品已上,门皆列戟。”《旧制,在驻跸的周庐、周卫或周韂,环列屯兵,夹唐书·张俭传》:“唐制三品以上,门列棨戟。道交戟,是只有帝后及太子才能享有的特权。俭兄弟三院门皆立戟,时人荣之,号为‘三戟在军中最高统帅可设“交戟”。《史记·项张家’。”《新唐书·百官志》载:“武器署⋯⋯羽本纪》:“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给六品以上葬卤簿、棨戟。凡戟,庙社宫殿之门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二十有四,东宫之门一十八,一品之门十六,二入。”然而汉朝严格控制权臣掌

7、握兵权或出任边品及京兆河南太原尹、大都督、大都护之门十将,所谓“三公不与贼盗”(《后汉书·何敞四,三品及上都督、中都督、上都护、上州之门传》),“五大不在边”(《左传·昭公十一年》)。十二,下都督、下都护、中州、下州之门各十。朝臣中,包括丞相、三公,无论权位多高,都不衣幡坏者,五岁一易之。薨卒者既葬,追还。”可设“交戟”兵卫。三公必不得已带兵,则采以上为门戟,列于州以上官府及三品以上官员私取“交戟叉颈”觐见天子的方式予以制衡,以家门之两旁,由朝廷按等级、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